台灣大百科橫幅

蔣經國

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浙江奉化人,蔣中正的長子。1925年(民國14年)赴蘇聯留學,1927年畢業於莫斯科孫逸仙大學。因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蘇聯共產國際的關係惡化,而被下放至西伯利亞。1935年與俄羅斯女子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Фаина Ипатьевна Вахрева,後取名蔣方良)結婚。1937年返回中國,1938年加入國民黨。歷任江西省第四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三民主義青年團組訓處處長、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中將主任等職。1948年至上海整頓金融秩序、發行金圓券,因查辦揚子公司,與孔祥熙、宋子文家族集團發生磨擦,工作受阻。1949年奉蔣中正之命將上海中央銀行外匯黃金運至臺灣。
1950年3月擔任總政治部主任,負責政工改制工作,旋兼任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國家安全局前身)主任,統籌臺灣的情治工作;7月擔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進入黨內決策核心。1952年主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今中國青年救國團)的成立,1954年擔任體制外但職權凌駕行政院的國防會議副祕書長。此後,歷任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職。1971年10月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在此一國際情勢不利之際,次年5月接任行政院長。在政治方面,推動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提拔臺灣籍政治菁英擔任中央政府、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職務,以補強統治的正當性。在經濟方面,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後,宣布推動九項建設,其後增為十大建設,內容則是統整自1960年代末期陸續展開的重大經濟建設項目。
在1975年蔣中正總統逝世後,出任國民黨主席;1978年當選總統,12月,美國宣布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不再承認中華民國。次年發生美麗島事件,國民黨當局決定鎮壓;而後為了因應國際情勢的演變,及解決國內政治改革的需求,在其執政晚年逐步開始自由化的改革,先是未強力鎮壓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的作為,繼而於1987年宣布解嚴、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次年開放報禁。1988年病逝於總統任內。


撰稿者:薛化元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1。《蔣經國先生全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2 江南。1995。《蔣經國傳》。「求是叢書」14。臺北:李敖出版。
3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2000。《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The Generalissimo’s son)。「歷史與現場」127。臺北:時報文化。
4 薛化元、楊秀菁。2003。〈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收於《人權理論與歷史論文集》。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主編。臺北:國史館。
5 吳乃德。2004。〈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收於《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胡健國主編。臺北:國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