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雪山山脈

臺灣五大山脈之一。位於臺灣北部,北起臺北縣(註 1)貢寮鄉(註 2)三貂角、南迄濁水溪岸,東側以中央構造線(蘭陽—荖濃縱谷線)和中央山脈相隔,西接阿里山山脈。長180公里、寬約30公里,中央大部分隸屬雪霸國家公園。主要山峰有桃山(3,325公尺)、大霸尖山(3,492公尺)、雪山主峰(3,886公尺)、大雪山(3,530公尺)、白姑大山(3,341公尺)及守城大山(2,426公尺)等。最高峰雪山主峰為臺灣第二高峰,日治時期稱次高山。從臺灣三尖之一的大霸尖山雪山主峰間的雪山北稜,又稱聖稜線,是臺灣平均海拔最高的稜線。
泰雅族原住民稱Sekoan(雪高翁),雪山因此得名。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地質屬變質砂岩石英含量高、硬度大,故山脈內高山林立。山脈南段陷落成埔里盆地群,包括埔里、魚池、日月潭、頭社等盆地,以埔里盆地面積最大。
雪山原本與東北方的南湖大山相連,屬同一個山塊,而後兩山塊之間發生斷裂,形成匹亞南構造線(梨山斷層—中央構造線北段),將兩山塊分成東西兩側。雪山山區經研究發現有圈谷群(冰斗)、冰、端磧、擦痕等冰河地形,證實雪山山區在第四紀曾受冰川作用影響。
東側的七家灣溪為大甲溪的源頭,已公告設立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2006年6月雪山隧道開通,全長12.9公里,貫穿雪山山脈,聯絡臺北、宜蘭。因地質年輕、鬆軟,加上豐富的地下水層,開挖工程困難,歷時14年。除了交通、聚落、經濟上的考量外,地質穩定、生態環境、水資源等永續經營方面,將是雪山隧道需持續觀察的重點。

撰稿者:齊士崢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鹿野忠雄。1935。《台灣次高山彙に於ける冰河地形研究(第1報)》。東京 : 東京帝國大學。
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 王鑫。1988。《地形學》。臺北:聯經。
4 石再添。1995。《臺灣地理概論》。臺北:臺灣中華。
5 楊建夫。2000。〈雪山主峰圈谷群末次冰期的冰河遺跡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