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北都會區

臺灣北部都會區,臺灣第一大都會區,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以臺北市為中心,涵蓋臺北市臺北縣(註 1)(鶯歌、坪林除外)及基隆市,共46鄉鎮市區(表1),主要人口聚集區域以臺北盆地為主,並擴及周邊山區及台地地帶。面積約2,265平方公里,人口約672萬人(2007年12月)。根據Citypopulation統計,全球都會區排名第44位。又名大臺北地區、臺北基隆都會區。
地形主要構造包括臺北盆地大屯火山群雪山山脈林口台地,地勢由南逐漸向北降低,淡水河及其主要支流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為境內主要河川。
臺北都會區可分為5個次區域:
(一)市中心:包括臺北市大同區、中山區、萬華區、中正區、大安區、松山區、信義區,人口約145萬。
(二)重新區:包括臺北縣(註 1)三重市(註 2)新莊市(註 3)蘆洲市(註 4)、泰山鄉(註 5)、五股鄉(註 6)、林口鄉(註 7),人口約119萬。
(三)海山區:包括臺北縣(註 1)板橋市(註 8)中和市(註 9)永和市(註 10)土城市(註 11)樹林市(註 12)三峽鎮(註 13),人口約169萬。
(四)文山區:包括臺北市南港區、內湖區、文山區,及臺北縣(註 1)新店市(註 14)汐止市(註 15)、深坑鄉(註 16)、石碇鄉(註 17)、烏來鄉(註 18),人口約115萬。
(五)北海岸與東北角:北海岸包括臺北市北投區、士林區,及臺北縣(註 1)淡水鎮(註 19)八里鄉(註 20)、三芝鄉(註 21)、石門鄉(註 22)、金山鄉(註 23)、萬里鄉(註 24),人口約78萬;東北角包括基隆市,及臺北縣(註 1)瑞芳鎮(註 25)、平溪鄉(註 26)、雙溪鄉(註 27)、貢寮鄉(註 28),人口約46萬。
主要對外交通包含國道一號、國道三號高速公路縱貫線鐵路、高速鐵路,以及松山機場、基隆港。臺北大眾捷運系統自1996年開始陸續通車,初期路網均以臺北市為中心向外幅射,串連文山、新店、中和、板橋、新莊、五股、蘆洲、三重、士林及內湖等多個行政區的環狀線則已完成初步規畫。
臺北都會區為臺灣商業、貿易、金融、服務業最繁榮的地區,臺北市也逐漸成為跨國企業設置營運業務的據點之一,經濟地位重要。此外,都會區邊緣的坪林鄉(註 29)為臺北市主要水源供應地及露營遊憩區,又有五號高速公路通過;鶯歌鎮(註 30)鄰近三峽,未來有三鶯捷運線通往土城、樹林,與台北都會區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未來將逐步整合入大臺北都會區中,擴大都會區的規模與範圍。

撰稿者:張峻嘉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