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中壢市

桃園縣縣轄市。位於桃園縣轄區中心,東鄰八德市,南連平鎮市,西界新屋鄉,北連大園鄉。面積約77平方公里,人口約36萬人(2007年12月)。
舊名「澗仔壢」,因地形特徵得名。中壢屬於台地與河谷地形,主要是由老街溪與新街溪沖積並經地殼隆升與河川下切所形成。河谷為一般所稱的「壢」,中壢地區的老街溪與新街溪兩河谷因地理位置在昔日兩大聚落臺北與新竹之間,因此稱為「中壢」。
移民開發歷史始於康熙末年與雍正年間,至1765年(乾隆30年)福建漳州人郭樽等人大規模移入。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成為交通建設與聚落發展的中心,例如臺北至新竹的鐵路就在中壢設車站,日治時期也在中壢設「臺北縣(註 1)中壢辨務署」,後改為「桃園廳中壢支廳」。1920年起合併鄰近區域,改屬新竹州中壢郡,成為桃園地區重要的市鎮。戰後,陸軍單位大量進駐,使其成為重要的軍事重鎮,軍人眷屬也因此跟隨大量定居,形成特殊的人文景觀。
中壢市可分為四大區域,分別是市中心區、內壢、龍岡與西區(包含大崙、過嶺、青埔)。主要交通幹線包括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省道臺一號、縱貫線鐵路臺灣高速鐵路,高速鐵路桃園站就設在青埔。而工業也是中壢重要的產業之一,在1970年代合併內壢工業區,成立中壢工業區,面積有433公頃,以電子、機械、紡織、金屬、化學與運輸業為主,提供約3萬人的就業機會。
中壢也是臺灣北部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有7所大專院校聚集,包括:中央大學、中原大學、元智大學、南亞技術學院、清雲科技大學、萬能科技大學與聖德基督學院。

撰稿者:任家弘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10日
參考資料:
1 天下雜誌社編。2001。《319鄉向前行第一冊: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天下雜誌20週年特刊」。臺北:天下雜誌社。
2 許中庸。1988。《桃園縣誌卷五:文教誌》。桃園:桃園縣政府。
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6。《桃園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叢書」1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 彭啟原。2002。《臺灣客庄影像:重溫一頁臺灣客庄豐富而多元的發展歷程》。南投:臺灣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