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縣轄市及縣治所在地。位於竹北平原,東北接新埔鎮,東與芎林鄉接壤,西臨臺灣海峽,南隔頭前溪與新竹市及竹東鎮為界,北與新豐鄉、湖口鄉毗鄰。面積約47平方公里,人口約12萬6,000人(2007年12月)。 原為鳳山溪的港口,1941年(昭和16年)因位於新竹市北方,稱竹北庄。1946年改稱竹北鄉,1982年原新竹縣轄之新竹市及香山鄉合併升格為省轄市與新竹縣分治,新竹縣縣治地遷建於竹北市斗崙里。1988年配合縣治遷建改制為竹北市。 位於頭前溪和鳳山溪間的沖積平原,地形平緩,為過去客家人、原住民、閩南人開墾的交接之處,加上肥沃的平原環境,隨著水利灌溉設施的興築逐漸發展。境內仍有大面積的農業用地,以種植稻米和蔬菜為主,提供鄰近市鎮所需,但農業重要性漸漸不如從前,工業和商業發展成為竹北市最重要的產業,工業發展主要在縱貫線近湖口鄉處,隔鳳山溪相望,重要大廠皆位於此地。商業發展則在市區竹仁、竹義、新社、新國等里。隨著臺灣高速鐵路的通車營運,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近年來房地產交易熱絡,人口成長極為迅速,是新竹地區最重要的交通節點。崇義、新港里鄰近靠海地區則以傳統農業和沿海漁業為主,與同屬農業區的白地、新庄里鄰近地區,都是本市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的地區。 交通運輸系統主要仰賴鐵公路,鐵路方面,縱貫線由北向南穿過主要市區,但因為公路交通運輸網的日趨完備,鐵路重要性大不如前,竹北火車站因貨物及旅客運量未達車站等級標準,已由原先的二等車站降為三等車站。公路方面,南北向的公路有西濱快速道路、省道臺十五號、省道臺一號、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縣道一一七號,其中西濱快速道路幾乎是穿越性道路,與本地的交通運輸系統連結不佳。國道一號和省道臺一號經過本市精華地區,是最主要的聯外道路,但省道近湖口地區及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都易形成交通瓶頸。縣道一一七號則是地區性道路,交通流量不大,卻是聯絡新埔鎮的重要通道。此外,高速鐵路行經本市並設置車站特定區,不僅提供舒適性與便捷性之中長途大眾運輸,亦使本市成為新竹都會區進出其他西部走廊都市之主要門戶,更是新竹地區發展的重要節點。
撰稿者:曾喜鵬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新竹縣政府編。2000。《新竹縣綜合發展計畫》。新竹:新竹縣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