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東市

臺東縣縣轄市及縣治所在地,臺東縣地理、人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比例最密集的地區。本市則是臺東縣原住民最多的鄉鎮市,以卑南族阿美族為多數,另在新園部落尚有排灣族。臺東平原居山海交通樞紐,排灣、魯凱族由南部翻山越嶺而來,布農族中央山脈下山謀生,雅美族渡海而來,另外有少數平埔族,可謂原住民各族群的大熔爐。本市位於臺灣東南一隅,西起中央山脈山腳等高線與卑南鄉為鄰,西南臨知本溪與太麻里鄉相望,東臨太平洋,北臨海岸山脈。南北長19.80公里,面積約110平方公里,人口約11萬人(2007年12月)。
昔為卑南、阿美兩族定居之地,與「後山」(泛指今臺東、花蓮兩縣)其他地方泛稱卑南,道光年間稱寶桑庄,1875年(光緒元年)始設卑南廳官衙治理後山,1888年(光緒14年)升格為臺東直隸州,本市市街稱南鄉新街。日治時期仍沿用舊稱,隸屬卑南辦務署,後改隸卑南區。1919年(大正8年)升格稱臺東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廢街設鎮,更名臺東鎮,為臺東縣治所在地。1974年實施行政區域調整,併入原卑南鄉的卑南等10村。1976年改制為縣轄臺東市。
位居臺東平原,由卑南溪、大南溪、知本溪等片岩沖積形成平原,土壤肥沃,利於農作。由於地處大武山之東,面臨颱風威脅較北部、西部為大,常造成災害。為典型農業市鎮,農地使用以種稻米為最多,其次為雜糧及園藝栽培,供貨以自產自銷方式居多,但無法滿足需求,仍需仰賴鄰近鄉鎮及外縣市提供。產業活動以勞動提供為主,為臺東縣銷貨、集貨中心,無大型工業、商業投資設立。
交通方面,有舊 臺東車站(巳廢棄,並轉型成臺東鐵道藝術村)、臺東站(即臺東新站)、知本車站及康樂車站,北往花蓮、臺北有北迴鐵路,南往高雄有南迴鐵路可直達。臺東航空站可直飛臺北、蘭嶼綠島。道路交通方面,北往花蓮經花東縱谷有省道臺九號、海岸線經成功至花蓮有省道臺十一號,南至屏東、高雄則有省道臺九路南迴公路。另有富岡漁港提供往來綠島蘭嶼交通船停泊。
境內有鯉魚山、小野柳風景區、海濱公園、卑南文化公園、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名勝,並有一座天然湧泉游泳池,為地下湧泉形成。

撰稿者:曾喜鵬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臺東縣政府編。1998。《臺東縣綜合發展計劃》。臺東:臺東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