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三峽鎮

臺北縣(註 1)西南部城鎮。位於臺北盆地西南隅,大漢溪、三峽溪、橫溪三河匯流處。西北與臺北縣(註 1)鶯歌鎮(註 2)相鄰,北連樹林市(註 3)土城市(註 4),東鄰新店市(註 5),南接烏來鄉(註 6)及桃園縣復興鄉,並以大漢溪與桃園縣大溪鎮為界。面積約191平方公里,人口約9萬5,000人(2007年12月)。
三峽舊稱「三角湧」,三角湧庄之名始見於1803年(嘉慶8年),形成街肆後以土名『三角湧街』相稱。「湧」的臺語意思是「水起浪」的意思。因為三峽位於大漢溪匯納橫溪、三峽溪的地方,是一塊三角形平原,上述三條河流在此匯集,溪流激盪,所以稱為「三角湧」。
1920年(大正9年)改為與日語發音相似的「三峽」(Sankyuo),設臺北州海山郡三峽庄。後因住民聚增,於1940年(昭和15年)升格為三峽街,1946年國民政府遷臺後改制為三峽鎮(註 7)。地形90%以上是丘陵地,東南為中央山脈的餘脈,西有鳶山盤繞,主要聚落位於呈扇形展開的山麓沖積平原。
早期移民,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形成村落,後因住地局限,才漸往山地發展。因山區範圍龐大,居民在耕種之餘上山伐木、採藤、燒炭,因山區盛產可製染料的大菁,又有清澈的溪水,故由淡水河運進布匹,造就染布業的發展。加上山地適合種茶,又有樟樹,染布、茶、樟腦成為三峽過去最大的物產。
三峽鎮(註 7)擁有極具歷史意義的古蹟及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的建築物,包括祖師廟及三峽老街(民權街);自然景觀方面亦富盛名,有鳶山、山員潭子大岩壁、五寮溪、十八洞天、插角雨林、滿月圓瀑布等。1990年以後,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北二高)工程及臺北大學的興建,更有利當地發展成為大臺北地區文化與觀光據點。

撰稿者:徐榮崇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王明義總編纂。1993。《三峽鎮鎮誌》。臺北:三峽鎮公所。
2 黃永爐。1999。《臺北縣三峽鎮》。臺北:震洋出版。
3 廖倫光。2004。《大漢溪流域的三峽莊》。「2003客家文化資源調查」 1。臺北:客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