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西南部城鎮。西臨臺灣海峽,北鄰通霄鎮、東接三義鄉,南接臺中縣(註 1)大甲鎮(註 2)、外埔鄉(註 3)、后里鄉(註 4)。面積約68平方公里,人口將近5萬人(2007年12月)。 原為平埔族道道卡斯族喔灣麗社聚集地,漢人取其音稱「苑裡」。地形主要由丘陵與平原組成,平原分布於西南側,是由大安溪沖積而成;丘陵區分布於東北側,主要是由頭嵙山礫石層組成,在地形上是大型的單斜(單面山),其西側靠苑裡鎮的一側是較陡的崖坡,而丘陵東側位於三義鄉屬於較緩的順向坡。 平原區土地肥沃且地勢平緩,吸引許多中國移民來此開墾,主要是來自福建與廣東兩省。耕地面積廣達3,500餘公頃,是苗栗縣最大的稻米生產地,以生產「山水米」聞名。除稻米之外,苑裡也生產三角藺草(俗稱燈心草或石草),雍正年間道卡斯族婦女取曬乾的三角藺草編織成草席與其他器物,發展出手工編織產業。之後移入的中國移民也跟著模仿,逐漸發展出草席與草帽等手工產品,創造出苑裡重要的婦女手工業就業機會。日治時期相關產品都送至臺中大甲「帽席檢查所」檢驗出品,因此稱為「大甲席」,是當時臺灣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國民政府遷臺後市場萎縮,苑裡的編織業也隨之萎縮。 丘陵區西側的華陶窯成立於1984年,結合動手作陶、臺灣式園林建築與本土植物園,吸引許多遊客造訪,成為重要景點之一。
撰稿者:任家弘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苑裡鎮志編纂委員會。2002。《苑裡鎮志》。苗栗:苑裡鎮公所。2 天下雜誌社編。2001。《319鄉向前行第一冊: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天下雜誌20週年特刊」。臺北:天下雜誌。3 黃鼎松主編。1993。《我們的家鄉苗栗:人文篇》。苗栗:苗栗縣政府。4 黃鼎松主編。1993。《我們的家鄉苗栗:地質篇》。苗栗:苗栗縣政府。5 黃鼎松。1996。《先民的足跡:苗栗縣史蹟槪覽》。苗栗:苗栗縣政府。6 沈茂蔭。2006。《苗栗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31。臺北:文建會。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苗栗縣誌》。「臺灣研究叢刊第67種‧臺灣方誌彙刊」10。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