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頭份鎮

苗栗縣西北部城鎮。東南與三灣鄉、造橋鄉相鄰,東及東北與新竹縣峨眉鄉、寶山鄉相接,西與西北與竹南鎮接壤。面積約53平方公里,人口約9萬5,000人(2007年12月)。
頭份開發歷史悠久,1739年(乾隆4年)中國福建泉州移民林耳順便率領閩、粵兩省移民30餘人,在平埔族人同意下由新竹香山至此進行開墾,是頭份開發的最早紀錄。1751年(乾隆16年),200餘名中國廣東移民在中港與頭份間設田寮開墾,即是「田寮莊」的由來。當時開墾的區域劃分為頭份、二份、三份、四份、五份、河唇、中肚、新屋等地,因墾殖地點的分配以抽籤決定,頭份就是土地分配時的第一個地方。
漢人移民對頭份的開墾,重點在於開闢水圳以利灌溉和農耕,當時以林耳順與陳曉理等人為首,並由官方出資協助民間興建水圳,因此以「乾隆加恩」而命名為「隆恩圳」。包含頭份與竹南等地的農田,至今都還以隆恩圳灌溉。為紀念開闢隆恩圳先人的功績,在隆恩圳頭的隆恩碑側設立「隆恩伯公」,祭祀為修建水圳而犧牲的前人,每年農曆7月2日舉辦「龍門祭」告慰英靈,是當地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永寧義渡碑與義民廟和移民開墾有密切關係。永寧義渡碑位於中港溪畔東興大橋附近,清道光年間淡水同知婁雲出資加上募捐,提供往來人士免費渡過中港溪的渡船,是過去重要的交通服務,如今只剩下南岸東興福德祠大樹下「永寧渡樂助碑」4座,記錄這段佳話與捐助者芳名,是重要的歷史古蹟義民廟又稱「忠義亭」,是新竹縣新埔鎮褒忠義民廟的分香廟,奉祀死於林爽文事件,以及漳泉、閩粵械鬥的無主孤魂。

撰稿者:任家弘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天下雜誌社編。2001。《319鄉向前行第一冊: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天下雜誌20週年特刊」。臺北:天下雜誌社。
2 黃鼎松主編。1993。《我們的家鄉苗栗:人文篇》。苗栗:苗栗縣政府。
3 黃鼎松主編。1993。《我們的家鄉苗栗:地質篇》。苗栗:苗栗縣政府。
4 黃鼎松。1996。《先民的足跡:苗栗縣史蹟槪覽》。苗栗:苗栗縣政府。
5 沈茂蔭。2006。《苗栗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31。臺北:文建會。
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苗栗縣誌》。「臺灣研究叢刊第67種‧臺灣方誌彙刊」10。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