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南端城鎮。東接泰安鄉,西鄰三義鄉,北以景山溪與大湖鄉相望,南以大安溪與臺中縣(註 1)東勢鎮(註 2)、和平鄉(註 3)毗鄰。面積約76平方公里,人口將近2萬人(2007年12月)。 平埔族稱卓蘭為Tarian,是美麗原野的意思。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由大安溪沖積的平原區以種水稻為主,而丘陵區多開發為果園,作物包括:柑橘、楊桃、葡萄與高接梨等。此外,花卉的種植也是主要經濟活動之一,聖誕紅、羊蘭、玫瑰與發財樹等都是主要的農產品。 過去卓蘭鎮屬於平埔族巴宰海(Pazeh)族的生活範圍,在清代乾隆與嘉慶年間,由粵籍移民由臺中東勢移入卓蘭進行開墾,因此該地以客家人為主。粵籍移民以廣東省饒平縣的詹姓人士為主,對卓蘭的開墾具有重大貢獻,建於1885年(光緒11年)的詹姓祖廟,中央主奉粵籍始祖「學傳公」牌位,兩側分祀「河間堂」詹姓歷代高曾祖牌位,1935年(昭和10年)地震後重建,取名繼述堂,取其「繼志述業」之意。 由於漢人移入拓墾,與泰雅族產生衝突,隨著漢人移民數量的日漸增加,使雙方衝突持續增加。1886年,清官方曾調派湖南軍進行掃蕩,曾參與清法戰爭的湖南軍雖然驍勇善戰,但泰雅族久居於此,熟悉當地地形,對於湖南軍造成重大打擊。直至1887年才穩定情勢。1959年,地方人士爲感念這段歷史,建立「軍民廟」(今昭忠廟),並收集陣亡官兵墓碑35塊,立於廟後紀念。
撰稿者:任家弘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天下雜誌社編。2001。《319鄉向前行第一冊: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天下雜誌20週年特刊」。臺北:天下雜誌社。2 黃鼎松主編。1993。《我們的家鄉苗栗:人文篇》。苗栗:苗栗縣政府。3 黃鼎松主編。1993。《我們的家鄉苗栗:地質篇》。苗栗:苗栗縣政府。4 黃鼎松。1996。《先民的足跡:苗栗縣史蹟槪覽》。苗栗:苗栗縣政府。5 沈茂蔭。2006。《苗栗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31。臺北:文建會。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苗栗縣誌》。「臺灣研究叢刊第67種‧臺灣方誌彙刊」10。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