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縣(註 1)西北部城鎮。東南隔大安溪及鐵砧山與外埔鄉(註 2)為鄰,南隔大甲溪與清水鎮(註 3)相望,西北濱臺灣海峽,西南鄰接大安鄉(註 4),北與苗栗縣苑裡鎮相鄰。面積約59平方公里,人口將近8萬人(2007年12月)。 地名源自往昔平埔族的道卡斯族名譯音,原為崩山八社中大甲東社、大甲西社、雙寮社、日南社的社域。鄭氏時期劉國軒曾遣軍屯田於此。18世紀初期大量漢人入墾引發大甲西社為首的中部地區番亂,道卡斯族於1803年(嘉慶8年)遷往埔里。1816年鹿港巡檢署移設本地,大甲十字街形成,為行政、商業、交通中心。1827年(道光7年)築有大甲石城。1905年(明治38年)城牆拆除,1922年(大正11年)縱貫線鐵路海線經過本地,並設大甲站,大甲市街的商業更為繁榮,且為大甲帽蓆的編織及交易中心。1895年(光緒21年)本地隸屬臺灣府苗栗縣大甲三保,1901年(明治34年)改為苗栗廳大甲支廳苗栗三堡,1920年(大正9年)行政區劃變革,改為臺中州大甲郡大甲庄,1926年升格為大甲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為臺中縣(註 1)大甲鎮(註 5)。 地形可分為東緣后里台地及西側大甲溪沖積扇平原2區。年均溫約22.8℃,年雨量約1,283毫米。藺草及芋頭為重要農產品。1978年北部日南里一帶設立大甲幼獅工業區,提供就業機會。 風景區有鐵砧山,上有劍井及國姓廟,永信運動公園與忠烈祠等。建於1787年(乾隆52年)的鎮瀾宮,位於大甲街市之中央,為臺灣地區著名媽祖廟,每年農曆3月往新港奉天宮的進香活動,為重大宗教盛事。興建於1870年(同治9年)的水神廟,供奉大甲溪水神,為臺灣地區所罕見。
撰稿者:周國屏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張慶宗等。2004。《發現道卡斯:大甲村庄史》。「大甲道卡斯系列叢書」5。臺中:大甲鎮公所。2 賴志彰。1998。《大甲溪流域聚落與民居》。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3 賴志彰。1997。《臺中縣街市發展:大里、大甲、豐原、內埔》。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4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紀錄。1983。《鯤島探源:第一冊》。臺北:臺北青年戰士報。5 洪敏麟。1984。《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