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縣(註 1)西部濱海鄉鎮。東以大肚台地與神岡鄉(註 2)相接,南鄰梧棲鎮(註 3)、沙鹿鎮(註 4),西濱臺灣海峽,北隔大甲溪與大安鄉(註 5)、大甲鎮(註 6)、外埔鄉(註 7)相望。面積約64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6,000人(2007年12月)。 原名牛罵頭,源自平埔族的拍瀑拉族(Papora)牛罵頭(Gomach)社名的譯音,日治1920年(大正9年)更名為「清水」,據說因本鎮鰲峰山下的紫雲岩為觀音廟,而日本京都也有一座「清水觀音廟」,於是改為今名;但亦有指稱此地有「埤仔口泉」湧出良質泉水故名。原為拍瀑拉族牛罵頭社場域,康熙末年漢人入墾本區,清領末期,隸屬臺灣府臺灣縣大肚上保;日治1920年將清水、社口等11個大字編為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戰後初期改為臺中縣(註 1)大甲區清水鎮(註 8);1950年後屬臺中縣(註 1)清水鎮(註 8)。住民以蔡、王、陳、楊、李五姓最多。 地形可分為東側大肚台地、西側隆起海岸平原(清水平原)及北部大甲溪新沖積扇三區。最高點在吳厝里東方,約218.7公尺。大肚台地西側斷層線所經處,泉水湧出,為本鎮主要水源。年均溫約22.7℃,年雨量約1,200毫米。大甲溪流經本鎮北界,成網狀流路注入臺灣海峽;橋頭寮溪由東南向西匯入米粉寮溪,至頂臭水有鹿寮大排水相匯,改稱清水大排,水往西北注入臺灣海峽。本鎮街區位於清水、大甲東、橫山各斷層交會處,地殼不穩,1935年(昭和10年)4月21日逢關刀山大地震(墩仔腳大地震),本地全毀街屋有1,384棟,死亡329人,創傷慘重。災後街道重建,呈棋盤形圖案,清水公園內建有震災紀念碑。 產業結構已由第一級產業轉移至第二、三級產業為主。韭黃為農業特產。 鰲峰山運動公園(舊名清水公園,原陸軍飛彈部隊營地)附近,有距今4,500-3,500年前史前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紅色繩紋陶出土,稱牛罵頭遺址。1896年(明治29年)成立的臺中國語傳習所牛罵頭分教場,即今清水國小前身,為百年老校,日式校舍猶存。高美溼地位於大甲溪出海口之南,育有稀有植物雲林莞草及大安水簑衣。中社里曾為日本海軍倉庫用地,戰後也曾供美國空軍為後勤基地,國軍接管後改為眷村。其餘風景區尚有臺中港燈塔、開港紀念碑、國道三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清水休息站、臺中縣(註 1)文化局港區藝術中心。
撰稿者:周國屏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陳瑤塘主編。1998。《清水鎮志增編本》。臺中:清水鎮公所。2 洪敏麟。1984。《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3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紀錄。1983。《鯤島探源:第一冊》。臺北:臺北青年戰士報。4 陳炎正主編。1988。《清水鎮志》。臺中:清水鎮公所。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編。2007。《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