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草屯鎮

南投縣西北部城鎮。東鄰國姓鄉,南連南投市、中寮鄉,西接彰化縣芬園鄉,北隔臺中縣(註 1)霧峰鄉(註 2),面積約104平方公里,人口將近10萬人(2007年12月)。
舊稱「草鞋墩」,《草屯鎮志》中記載:「草屯街區,位於盆地東緣山麓,為出入內山之中,其餘暉拓墾者、挑夫、商旅之出入門戶地點,夙為換棄新舊草鞋之地,日積月累,草鞋成墩,故得稱。」過去為平埔族的洪雅(Hoanya)、阿里坤支族(Arikun)北投社(Tausabata)的領域。漢人具有規模的拓墾,始於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1823年(道光3年)起,北投社人與西部平原上各平埔族人蜂湧遷入埔里社地方,地當交通十字路口的草鞋墩迅速興起。草屯鎮的拓墾,以洪、李、林、簡四大姓族人為主流,開墾方向,大約是自西而東、溯溪谷而上。
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除東端極少部分因海拔較高,冬季較為低溫外,一般而言,冬季涼爽乾燥,夏季高溫多雨,利於農業生產以及各項經濟活動。
地形東西狹長,東高西低,烏溪南側為雙冬山地所盤據,為集集大山北段部分,海拔800-1000公尺,兩山地間的烏溪河谷,有顯著半圓形劇場河階面。從土城平原以西至隘寮間,為土城平原分布區域,海拔100-200公尺,地勢平坦,面積約22平方公里,為草屯鎮重要農業地帶。茄荖山、隘寮台地、大虎山一線,以西至貓羅溪岸,為臺中盆地的一部分,是由新舊烏溪形成的沖積扇平原,海拔55-95公尺,約占草屯鎮面積26%,為最精華的區域。

撰稿者:張峻嘉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