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縣(註 1)中心城鎮,臺南縣(註 1)七大古鎮之一。位於嘉南平原、曾文溪中游南側,北臨麻豆鎮、官田鄉,東屆大內鄉(註 2)、山上鄉(註 3),南鄰新市鄉(註 4),西接安定鄉(註 5)。面積約55平方公里,人口約4萬人(2007年12月)。 舊稱「目加溜灣」,原為平埔族的西拉雅族目加溜灣(Bakaloan)社的活動領域。明朝時受荷人教化,明末漢人入墾後,向大內鄉(註 2)頭社村遷移。明鄭時期稱『善化里』。清領時期此地因位在曾文溪河道轉彎處內側,得名「灣裡社」;後因漢人逐漸聚集發展出市鎮,改稱「灣裡街」。1920年(大正9年)設「善化庄」,由臺南州新化郡管轄,1940年(昭和15年)升格為「善化街」,並開始有鐵路車站的設置。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改設臺南縣(註 1)善化鎮(註 6)至今。 因位處曾文溪以南的嘉南平原地帶,加上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其發展自古即以農業為主, 主要農作包括水稻、甘蔗、草莓、西瓜等,並利用水稻休耕期間曬製番薯粉。基於其地理位置,加以農村所需之各項服務設施在此漸趨集中設置,隨人口之增加,農產品集散交易演變而成之商業機能。1973年臺灣、美國、日本、德國等11國與亞洲開發銀行合作創設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Asian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AVRDC),從事研究改進蔬菜種植技術,總部即設在善化鎮(註 6),為唯一將總部設在臺灣的國際組織。 日治時期種植大量甘蔗,供應「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灣裡製糖所」(今臺灣糖業公司善化糖廠),後因國際蔗糖需求下降而沒落,糖廠轉型成觀光園區。臺灣菸酒公司在此設有善化啤酒廠,為鎮內規模最大的工廠之一。1990年代後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設置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其中臺南園區範圍跨越新市鄉(註 4)、善化鎮(註 6)、安定鄉(註 5)三鄉鎮,。隨著高科技及精密製造業廠房陸續進駐營運之後,為居民帶來就業機會及商機。
撰稿者:徐榮崇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唐德塹編著。1982。《善化鎮鄉土誌》。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