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玉井鄉

臺南縣(註 1)東部鄉鎮。西臨大內鄉(註 2)、山上鄉(註 3),南接左鎮鄉(註 4),東連南化鄉(註 5),北臨楠西鄉(註 6)。面積約76平方公里,人口約1萬6,000人(2007年12月)。
舊稱大武壟、噍吧哖,原為鄒族四社熟番:噍吧哖社、芒仔芒社、霄里社及茄拔社,統稱「大武壠社」的居住地。雍正年間,漢人在此建噍吧哖庄。玉井鄉(註 7)為沿山鄉鎮,清代曾設巡檢,是內山地區的軍防重地。1915年(大正4年),余清芳等人在此發動抗日行動,史稱「西來庵事件」(又稱噍吧哖事件),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武裝抗日事件,因主戰場發生在玉井鄉(註 7),故稱該事件為後來轟動臺灣的「噍吧哖事件」。1920年將噍吧哖(Tapani)改為與日語發音近似的「玉井」(Tamai),設臺南州新化郡玉井庄。1946年國民政府改設臺南縣(註 1)玉井鄉(註 7)。
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3.7℃。地屬阿里山山脈南段分脈,地形為丘陵山坡,四面環山,中央形成天然盆地,海拔約100公尺。因日照充足,雨水豐沛,加上土壤大都屬壤土、砂質壤土,適宜各種果樹栽培。1960年代由美國引進西洋品種芒果,在玉井試種成功,品質更為優良,獲得「芒果之鄉」的美譽。目前種植面積已達2,000公頃,占全鄉耕地面積1/2。1990年起每年舉辦寶島芒果節活動,1999年更擴大為臺南縣(註 1)文化節──玉井芒果節,形成當地特有的產業文化及經濟活動。

撰稿者:張峻嘉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