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高雄加工出口區

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也是此類加工出口區的世界首創。於高雄港區內濬港工程所填出的土地上,面積約68公頃,為兼具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兩者之長的綜合園區。
1960年代,政府面臨財政困難、外匯短缺、人口遽增、失業率偏高的經濟困境,適逢歐洲、美國、日本等已工業化國家因國內人力成本日益高漲及對海外市場的開拓,而將部分生產外移到發展中國家。在此之前,早在1950年代早期,李國鼎即在工業委員會中倡議設置加工外銷工業的構想,經由陳誠嚴家淦李國鼎等人近十年的研究籌備,並克服若干制度上的瓶頸,終於在1966年成立臺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區——高雄加工出口區,並肩負「拓展對外貿易、吸引工業投資、引進最新技術與增加就業機會」四大目標。
由於加工出口區內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服務,加上特別優惠的減免捐稅,區內加工產業發展很很快,成立後僅2年餘即超越原訂計畫目標,呈現飽和狀態(80家投資廠商),開始擴充。與當時其他經濟措施相較之下,設置加工出口區促進出口的作用更為顯著,讓臺灣的外資順利成長。加工出口區內引進的工業係以勞力密集式產業為主,吸引鄰近地區的大量年輕勞動力,所吸收的人力甚至遠及臺南與屏東縣市。
199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國內勞工、土地成本上漲,臺灣的投資環境惡化,勞力密集產業快速外移,高雄加工出口區開始推動轉型,轉向推動引進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以製造業為主,資訊、郵電通信服務、跨國區域營運中心、倉儲轉運及其關聯產業為輔。

撰稿者:趙建雄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吳連賞。1983。〈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工業發展〉。《臺灣銀行季刊》,34(2):155-198。
2 侯家駒。1991。〈加工出口區〉。收於《臺灣經濟四十年》。「天下經典系列」2。高希均、李誠編。臺北:天下。
3 黃致誠、薛雅惠、趙建雄。1997。《高雄縣產業:工業篇》。「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13。高雄:高雄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