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座科學工業園區。1980年為引進國外技術人才,帶動國內傳統產業轉型,激勵工業技術升級,以塑造高品質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基地而設立,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負責規畫管理。含括6個園區,分別是新竹、竹南、銅鑼、龍潭、新竹生醫和宜蘭園區,總開發面積1,977公頃。是2002年經濟部擬定的「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的發展重鎮,也是全球第二大產值的積體電路產業聚落(IC聚落,僅次於美國矽谷〔Silicon Valley〕),有「東方矽谷」之譽。共設立413家高科技公司,全年營業額超過新臺幣1兆元,大部分是半導體、電腦、通訊、光電、生科等電子產業(見圖);從業人員129,479人,其中25,894人具有碩博士學位,將近20%(2007年12月)。簡稱新竹科學園區或竹科。 新竹園區、竹南園區及龍潭園區已經提供廠商進駐建廠,陸續開發的還有銅鑼園區、新竹生物醫學園區、宜蘭園區及新竹三、五路4處基地 (見表)。政府投入園區的軟硬體建設超過新臺幣645億元 (至2007年),包括在新竹園區內及周邊地區設立六大國家實驗室: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家太空中心、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 園區內以積體電路產業產值最高。位於新竹園區的臺灣積體電路公司 (臺積電,TSMC)與聯華電子公司 (聯電,UMC) 占有全球70%市場,並且扶植百餘家積體電路設計公司,讓臺灣成為全球第二大積體電路設計大國。
撰稿者:趙建雄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谷浦孝雄編著,雷慧英譯。1992。《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灣的工業化》,第五章。臺北:人間。2 Dicken, P. 2007. Global Shift. 5th ed., pp.329-331. London: Sa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