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省道臺七號公路

橫貫臺灣北部的主要公路幹線。西起桃園縣大溪鎮,東迄宜蘭縣壯圍鄉,全線沿大漢溪河谷上溯跨越雪山山脈後,於蘭陽溪中游轉向東北循河谷下行,和省道臺二號公路相接,途經桃園縣大溪鎮、復興鄉及宜蘭縣大同鄉、員山鄉、宜蘭市、壯圍鄉6個鄉鎮市,全長131.3公里,一般所稱的北部橫貫公路多是指其中的復興至棲蘭路段。與省道臺八號、臺九號甲線、臺十四號、臺十六號、臺十八號、臺二十號及臺二十四號公路共同構成臺灣的橫貫公路系統,且和省道臺八號(中部橫貫公路)及臺二十號公路(南部橫貫公路)合稱三大橫貫公路(圖1)。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開發山地資源,加強對泰雅族原住民的監控及管理,於1912年開闢桃園縣復興鄉至宜蘭縣三星鄉間的理番道路,即角板山-三星警備道。1950-1952年,臺灣省公路局進行桃園縣大溪至角板山的道路開鑿及加寬工程後,為改善山區交通,提升雪山山脈東、西兩側地區間的運輸效率,提出闢建北部橫貫公路之構想,並於1958年完成路線的踏勘及測量。1960年省道臺七號公路大致在舊有的理番道路基礎上開始動工修築,1959年因八七水災影響而一度停頓,1963年復工,1966年完工通車。最早本線公路規畫以桃園縣復興鄉角板山為起點,後西延到大溪。
公路開發時,跨越大漢溪的大漢橋、巴陵吊橋及復興吊橋堪稱攸關成敗的決定性工程。大漢橋是臺灣第一座大型單孔拱橋,無橋墩,長71.5公尺,橋面與河床高差80餘公尺;巴陵吊橋和復興吊橋為單線道骨鐵索吊橋,長度分別為160和154公尺,可同時負載兩輛戰車通行。隨著公路車流量的增加,巴陵吊橋及復興吊橋不勝負荷,因此另建巴陵大橋和羅浮橋取代,兩座吊橋今日則供遊人徒步通行。除主線外,尚有甲、乙、丙3條支線,分別連接棲蘭到梨山,三峽大埔到復興三民,以及大同牛鬥到五結利澤簡。

撰稿者:張伯宇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交通部公路總局。2006。《馳騁:公路總局六十年專刊》。臺北:交通部公路總局。(http://www.thb.gov.tw/pub_book/thb60y/thb60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