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部國際商港,臺灣自力興建完成的第一座人工港。位於臺中縣(註 1)梧棲鎮(註 2),西臨臺灣海峽,背倚大肚山,距基隆港約110浬,距高雄港約120浬,港區範圍北起大甲溪南岸,南至大肚溪北岸,東以省道臺十七號(臨港道路)為界。總面積約3,800公頃,其中陸域面積約2,800公頃,海域面積將近1,000公頃。現有深水碼頭47座,長約11,000公尺;淺水碼頭2座,長約8,800公尺。為一商港、工業港、漁港之綜合性國際商港,港埠裝卸及倉儲業務皆採用開放民間投資經營的方式,是臺灣港埠營運民營化的先驅,由交通部臺中港務局管轄。 臺中港舊稱竹筏穴、五叉港,清光緒年間改名梧棲港;日治時期為了臺灣中部的產業發展,於1938年(昭和13年)擬定築港計畫,並更名為「新高港」。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港口的興建工程因資金不足而停頓,國民政府遷臺後,新高港更名為臺中港。 1960年代,由於臺灣經濟快速成長,高雄港及基隆港因進出口貨物量的增加而日漸擁擠,需要新的港口來分擔貨物的運輸;此外,為了均衡區域發展,減少南北極化的現象,在考量相關的築港條件、運輸設施後,選定臺中港成為新的國際商港,並在1973年開始從事臺中港的建設,於1976年成立臺中港務局。新建成的臺中港於1976年10月31日正式啟用,成為繼高雄港、基隆港之後,臺灣第三大港口。 臺中港雖然發展迅速,但由於潮差甚大,港口淤沙量亦高,因此後續將以港埠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擴建及港區土地開發工作為重點,計畫將臺中港建設成為一個擁有約83座碼頭的全方位國際港。
撰稿者:楊秉煌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交通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8。《交通年鑑96年度》。臺北:交通部。2 洪敏麟。1993。《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3 李幸峰。2006。〈臺中港特定區計畫發展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