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西南部國際商港,臺灣最大國際商港。位於高雄市。總面積約1萬7,600公頃,其中陸域面積約1,400公頃,水域面積約1萬6,200公頃,現有118座碼頭,長約2萬7,000公尺。為臺灣主要的貨櫃轉運樞紐港,以及南部主要的貨物進出口港埠。由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管轄。 高雄港舊稱打狗港,原為小漁港,至荷蘭及鄭氏時期已朝商港發展;清領初期,安平港逐漸淤積,外來洋船難以靠岸,打狗港逐漸取代安平港地位,成為臺灣南部地區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1858年(咸豐8年),依「天津條約」成為通商口岸,並於1863年(同治2年)成立海關,正式成為國際商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強化其運輸功能,從1900年(明治33年)起陸續進行擴建,進出口貨物量也不斷攀升,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於受到盟軍的轟炸及日軍焦土政策下的破壞,運輸功能幾乎蕩然無存。經過1945-1955年的沉船打撈及航道清理工作後,1955年始恢復貨物運輸的功能。 港口地形為一狹長的潟湖,長度約為1萬2,000公尺,寬度在1,000-1,500公尺之間,港口的入口寬度較窄,只有100公尺左右。現有港灣設施包含倉棧65座,總容量約92萬6,000公噸,露天放置場7處,總容量約3萬7,000公噸。 隨著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高雄港的貨物吞吐量也隨之遽增,加上高雄加工出口區、臨海工業區、中國鋼鐵公司、臺灣國際造船公司等相繼設置,對高雄港的依賴更加迫切,因此不斷進行擴建或改建的相關工程。1984年過港隧道完成,將旗津與高雄連結起來,高雄港的營運功能大大的提升,使高雄在1980至1990年代成為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的世界海洋貨運第三大港。2000年以來,由於臺灣著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對外輸出的產品具有輕薄短小,但價值高的特性,在成本結構上,甚至負擔得起空運的運費,造成高雄港的貨運量呈現負成長的現象。此外,隨著東亞各國的經濟快速成長,尤其是中國的經濟成長特別顯著,再加上大量的深水港口的建造,使中國上海、深圳、青島、寧波及韓國的釜山等港口的進出口量(噸數)快速上升,造成高雄港的貨櫃吞吐量排名有日漸下滑的現象(2007年世界排名第八名)。 政府目前正積極推動自由貿易港區政策,規畫成立「洲際貨櫃中心」,計畫將高雄港建設成為亞太海運轉運中心。
撰稿者:楊秉煌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交通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8。《交通年鑑96年度》。臺北:交通部。2 張天明。2006。〈我國自由貿易港區發展現況及改善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3 黃嘉珉。2004。〈全球化經濟時代高雄港區發展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4 高雄市政府,2006,《高雄市經濟發展白皮書》,高雄:高雄市政府建設局。【memo:查無出版資訊,僅在線上找到全文出處,故暫將此筆書目移至參考網站欄著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