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北港

臺灣北部國際商港,基隆港輔助港,為一人工港。位於臺北縣(註 1)八里鄉(註 2)淡水河口西南岸,面臨臺灣海峽,背倚觀音山,東距基隆港34浬,南距臺中港87浬,西距中國福州港134浬。港區範圍北起八里污水處理廠南界,南迄林口鄉瑞樹坑溪口近岸海域,規畫總面積約3,000公頃,其中陸地面積約1,000公頃,水域面積約2,000公頃,設計最大水深負16公尺。現有營運碼頭9座,長約1,800公尺,航道水深9公尺,由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臺北港分局管轄。
北港舊稱淡水港。1987年推行「東砂西運」政策時,從花蓮、臺東地區運送至北部,並沒有較佳的砂石卸載港口,因此當時的行政院俞國華提出興建「淡水砂石碼頭」計畫,1989年基隆港務局便在臺北港現址開闢兩座砂石碼頭。1992年,此計畫擴大成為「淡水國內商港」計畫, 1993年1月開始淡水港第一期工程的興建,於1999年1月正式開放營運,同年9月經行政院核定實施的「淡水港整體規畫及未來發展計畫」中,將「淡水港」更名為「臺北港」。2004年,交通部公告指定臺北港為基隆國際商港輔助港。
設置主要目的包括:(一)做為基隆港的輔助港;(二)做為臺灣北部地區遠洋貨櫃主航線的作業基地;(三)擔任臺灣北部地區大宗散貨主要進口港與儲運中心;(四)成為環島航運的主要港口之一;(五)扮演國際物流中心的角色。
北港工程計畫預定2021年完工,將有碼頭46座,並計畫發展為臺灣北部地區第一大港,與高雄港並列為南北兩大海運轉運中心。

撰稿者:楊秉煌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交通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8。《交通年鑑96年度》。臺北:交通部。
2 基隆港務局。2003。《臺北港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九十一年至九十五年)》。基隆:基隆港務局。
3 陳國達。2004。〈臺北港對基隆市的影響〉。碩士論文,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研究所。
4 林素如。2005。〈臺灣港灣規劃與決策之社會經濟和環境面向分析:以臺北港為例〉。碩士論文,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