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安平港

臺灣西南部國際商港,高雄港輔助港。位於臺南市,南距高雄港約50公里,北距臺中港約150公里。總面積約477公頃,其中陸域面積200公頃,海域面積277公頃,主航道水深負11.5公尺,可通行2萬噸以下貨輪,現有營運碼頭16座,長2,796公尺。主要功能為提供近洋航線外籍商輪、化學品船、水泥船及離島航線國輪靠泊使用。由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管轄。
安平港早自荷蘭及鄭氏時期,即是臺灣最重要的港口,與外地貿易來往密切。清領時期,因被「天津條約」列為條約港,許多洋行在此開設,安平更顯繁榮,但因漂沙淤積港口,航運功能日漸受影響。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曾疏濬安平港河道,1908年(明治41年),打狗港(今高雄港)開港,其港濶水深的條件優於安平,安平的重要性開始下滑。其後雖有新運河的修建,但因第二次大戰末期的破壞,港口功能已名存實亡。1974年,另擇安平港南方「鯤鯓湖」,沿用舊稱建造新港,又名「安平新港」,於1979年興建完成。
新港碼頭整體規畫為工業區碼頭區、五期重劃區碼頭區、三鯤鯓碼頭區及四鯤鯓碼頭區,規畫碼頭共31座,總長約5,615公尺。

撰稿者:楊秉煌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交通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8。《交通年鑑96年度》。臺北:交通部。
2 王信智。2006。〈日治時代安平港口機能的變遷〉。碩士論文,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3 張巧芳。2002。〈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意義:安平地區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4 范勝雄。1978。〈三百年來臺南港口之變遷〉。《臺灣文獻》。29(1):4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