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蘇澳港

臺灣東北部國際商港,基隆港輔助港,為一天然港。位於宜蘭縣蘇澳鎮蘭陽平原蘇澳灣內,三面環山,北距基隆港50浬,南距花蓮港40浬。總面積約376公頃,其中陸域面積86公頃,水域面積290公頃。現有13座碼頭,長2,610公尺,包括港勤船碼頭1座和營運碼頭12座(散雜貨碼頭6座、碼頭1座、油品碼頭1座、水泥碼頭2座、化學品碼頭2座)。碼頭水深介於負7.5至負15公尺,寬度介於20-30公尺。為蘭陽地區大宗散貨的進出口管道,由交通部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管轄。
蘇澳港舊稱「東港」,為一小型港口,港口的組成包括北方澳、蘇澳及南方澳所形成的天然優良港灣,形勢險要。日治時期,南方澳被開闢為南方澳漁港與內埤漁港,其中1923年(大正12年)開港的南方澳漁港為當時僅次於高雄港基隆港的第三大漁港。1965年,為了解決宜蘭木材加工品的外銷需要,發展地方經濟,政府決定建設成小型商港,1970年5月並將其定位為基隆港的輔助港,藉以紓解基隆港的擁擠船貨,並促進蘭陽地區的經濟發展。1974年推行十大建設,蘇澳港納入建設範圍,進一步擴大成為國際商港,直到1983年6月,工程建設全部完工,南方澳及蘇澳均納為商港區的範圍,北方澳則建設為海軍的軍港──中正基地。
聯外道路有北迴線鐵路直達臺北和花蓮。2006年,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加速其與大臺北地區的交通,使蘇澳港港埠腹地擴展至大臺北地區。
蘇澳港的進口貨物,以、燃油、對二甲苯、爐渣、胚等為主;出口則以水泥、純對苯二甲酸、硫酸鉀等為大宗。除了持續扮演地區的貨物集散中心及基隆港的輔助港角色外,也朝向觀光及親水性遊憩活動的港口發展。

撰稿者:楊秉煌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交通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8。《交通年鑑96年度》。臺北:交通部。
2 基隆港務局,2003,《台北港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九十一年至九十五年)》。
3 吳麗玲。1994。〈南方澳漁業聚落的形成與社區整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4 林彣鴻。2004。〈空間層級化與地方再結構之研究:以蘇澳鎮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