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慈濟

實踐大乘佛教慈悲利他精神的宗教組織,為證嚴法師於1966年在花蓮號召30位家庭主婦創立,以每日節省5毛錢菜錢募款,賑濟貧病和孤寡無依者,服膺其皈依師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教示,立志落實佛教「慈悲濟世」的教義精神。起初在東臺灣從事慈善救濟,後來發展成跨海內外的多元福利志業。
證嚴法師認為佛教應不止於研究或苦修,更需「行經」,把握時代的脈動,利益人群,根源於《法華經》中所揭示的「人人皆可行菩薩道」。從「濟貧」而「教富」,期望啟發悲心學菩薩行。因為東部醫療資源匱乏,於1986年建立慈濟醫院,2008年已發展成全臺6個院所的醫療網;為培養醫護人員而設立護專、醫學院,為社會教化而成立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也投入國際賑災、資源回收、骨髓捐贈、社區關懷等服務事業。在組織管理上成立聘請專業人才經營的基金會,依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原為文化)等志業各設發展處專責。募款及推動志業服務的志工則依地區編組,以社區聯絡處和各地分會為工作據點。正式授證的志工5萬餘人,擴及海外40多個國家的分會聯絡處,海外重點為國際賑災。因天災人禍不斷,近年來慈濟傳播大力闡揚「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人心淨化」之佛法體悟等。
慈濟是「非寺廟中心」的現代佛教道場,由於廣開行善法門、入世服務,使其在宗教形象外也兼具慈善的社會形象。在累積40年的濟世經驗,有500萬會員後,證嚴法師於2006年慈濟志業體同仁精進研習營宣布,集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志業的「慈濟宗門」已正式樹立,並提出強調勤儉自律的「靜思法脈」,別創不同於傳統宗派的佛教社群。

撰稿者:盧蕙馨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10日
參考資料:
1 丁仁傑。2004。《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灣研究叢刊」。臺北:聯經。
2 潘煊。2004。《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社會人文」204。臺北:天下文化。
3 盧蕙馨。2004。〈宗教敘事的培力:慈濟「善書」的形成分析〉。《新世紀宗教研究》,2(4):2-69。
4 盧蕙馨。2004。〈證嚴法師「人間菩薩」的生命觀〉。《新世紀宗教研究》,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