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會內獻身基督的獨身者修道組織。男、女成年天主教信徒,宣發貧窮、貞潔、服從三願,捨棄世俗生活方式,加入屬教會管轄的修道團體共同生活。修會具有高度制度化的特質,有統一的會規、章程,並奉獻一生為教會服務。 修會的形成始於3世紀聖安當(St. Anthony the Abbot)的沙漠修行團體,千餘年來經過多次變革,有各種形式的修會,可分為專務祈禱的隱修會如加爾默羅隱修會(Carmelite Order)、熙篤隱修會(Order of Cistercians),和從事傳教的工作修會如耶穌會(Jesuit)、道明會(Dominican Order)。 不同的修會有不同的目標,例如巴黎外方傳教會(Paris Foreign Missions Society)目標在向外傳教;聖吳甦樂會(Ursuline)在教育女青年。無論男、女修會的成員,均得嚴格遵守終生獨身的誓願,並放棄個人財產權,服從修會長上命令。 修會的組織不同於教區。教區主教是由教宗所任命,修會的會長則是由全體會士投票產生。男修會的會士,除了經主教祝聖為神父(Priest)外,其餘會士俗稱修士(Friar);女修會會士俗稱修女(Nun)。這些修士或修女,並非聖職人員,是經教宗核可集體過獨身、奉獻的團體生活;在教會服務工作上,則受當地教區主教所管轄。 修會型態相較以前的統一集體化,今日已有更多元彈性的調整,會士得以從事自己專長的工作。臺灣的修會,普遍面臨成員高齡化、入會者銳減的問題。從韓國、越南來臺的外籍修士、修女,逐漸替代本地會士成為臺灣修會骨幹。
撰稿者:潘春旭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9日參考資料:1 *龍雪冰著。1988。〈從出世到入世看今日的修會生活〉。《神學論集》,75。臺北:光啟出版社。2 *左婉薇譯。1984。〈今日修會生活的趨勢〉。《神學論集》,61。臺北:光啟出版社。3 *張春申著。1980。《教會與修會》。臺中:光啟出版社。4 *保祿六世著,王曉風譯。1972。《論革新修會生活的訓示》。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