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新竹都城隍廟

臺灣唯一的都城隍廟。西元1748年(乾隆13年),由王世傑獻地,淡水廳同知曾日瑛倡建。位於舊淡水廳右側,昔年的竹塹城西門街(今日的西門市場內),主祀城隍爺城隍夫人。因為臺北府府治最早設在新竹,加上城隍靈蹟昭著,「都」字有總督管理之意,故民間多稱為都城隍廟
淡水同知署最初設在彰化縣治,1756年同知縉始將廳署移建於竹塹,因此新竹都城隍廟的建築時間比廳署更早。初建時原是兩進式建築,1792年同知袁秉義首度修建,1799年(嘉慶4年)同知清華捐建後殿,供奉觀音佛祖,成為三進式建築。1803年胡應魁任同知時,又在廟的西側添建觀音殿,後殿改祀城隍夫人,規模臻於完備。
1828年(道光8年)建造竹塹城垣時,城隍廟一併整修,由鄭用、鄭用鑑負責。1875年(光緒元年),北臺改設臺北府、新竹縣、淡水縣、宜蘭縣,由於設在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的臺北府尚未建成,新竹廳署暫為臺北府署所在,直到1879年淡、新分治,臺北開府,原稱「顯佑伯」的縣城隍,升格為府城隍的「綏靖侯」。
1889年10月,新竹紳董林汝梅等舉行祈雨儀式,主持城隍廟建醮,從當年的疏文中,城隍已晉升「威靈公、新竹縣城隍廟」。1891年再度重修,規模更大。日治時期,鄭肇基捐巨款倡修,於1926年(大正15年)落成,現存城隍廟的建築,大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新竹城隍廟坐東朝西略偏北,為三開間三進兩廊,左帶觀音殿的廟宇。前殿中門前有青斗石石獅一對,門內天花板安有八角藻井一方,正殿供奉城隍老爺,左右分設文武判官及六司。後殿祀城隍夫人,有聯題「莫道爺爺名威有赫,須知奶奶慈陰無私」。

撰稿者:卓克華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9日
參考資料:
1 李乾朗等。1998。《新竹市都城隍廟》。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2 陳培桂。1962。《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陳朝龍。1999。《新竹縣採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 鄭鵬雲。1959。《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