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天后宮

奉祀、祭拜天后(媽祖)的寺廟。1730年(雍正8年)清廷通令全國沿江、沿海各省建廟奉祀天后,地方政府文、武官員每年春、秋二季前往致祭,祭日為農曆3月23日(媽祖誕生日)及9月9 日(媽祖升天日),至今民間廟宇仍維持此傳統。天后宮通常有三進,正殿奉祀天后,次殿奉祀觀音,後殿奉祀天后父母牌位。
天后姓林名默,宋代福建興化莆田縣湄洲嶼人,宋人丁伯桂謂為協助觀音接引眾生的龍女,生時常救助孤苦無依的人,信徒愛敬如母,死後建祠祭祀。1122年(北宋宣和4年)政府派遣使節至韓國,僱用莆田人、船參與其事,返程途中遇颱風,桅、柁皆斷,十分危急。船員向林默禱告,旋得風平浪靜。返國後,官員將此事奏報朝廷,政府賜頒廟額「順濟」,媽祖始成為合法信仰。南宋時,中國北方之金國屢次揮兵南侵。莆田人組織義軍協防,作戰時為鼓舞士氣,常迎林默香火同往而致勝。宋朝迭次誥封林默為夫人、妃,成為中國浙江、福建、廣東三省沿海重要女神。元朝以林默為海神,誥封為明著天妃,明朝沿其封號。清朝以攻打臺灣之役,天妃護佑甚多,於臺灣收入版圖後誥封為天后。
天后宮通常有僧侶住持,宣揚《華嚴經》觀音教義,並為信徒辦理各種法事;《華嚴經》中龍宮的絢麗觀念常被體現於天后宮建築上,與中國傳統廟宇建築的單調肅穆不同,廟宇四周常為市集所在,為經濟活動中心。

撰稿者:蔡相煇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9日
參考資料:
1 宮本延人。1988。《日本統治時代台灣寺廟整理問題》。日本。
2 蔡相煇。1989。《北港朝天宮志》。雲林:北港朝天宮。
3 蔡相煇。2006。《媽祖信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大正大藏經》。《華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