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齋醮儀禮,指一套套道教科戒、儀軌與科範所建構的形式與內容。使用「科儀」一詞,乃因「科」字代表秩序、程式、法式與等級、教化等重要內涵。 道教自開創以來,繼承傳統詩歌樂舞祭祀形式,不再血食犧牲獻酬,也不同於恍惚入神般的巫法媚神、乩童降神與部分法派法師赤腳披髮的形象;代之以道法修持、嚴肅科教演行以通神。為表顯莊嚴有序的宗教儀禮與神聖的氣氛,吸收郊祀天地的隆重禮請彝儀,及朝謁皇帝優雅的朝儀官儀;運用道門獨特的存思修練,建構出神聖的儀式空間,形成符號性與動作性的象徵系統,道士做為中介人物,完成嚴肅有序的此界與他界鬼神的溝通程序。構成道教儀式的要素需有參與者、壇場空間、經典文檢與圖像法器等,而演法者嚴裝顯服,運用詩歌樂舞與存想、祝禱等方式,呈現其規範程式的表演,具顯道教科儀的宗教美學。 從一人、一家私密性的生命禮儀,至公眾性的廟會慶典、歲時節慶等,都屬於道教非日常性的重大禮儀行事;在臺灣以正一派為主的道士,被信任為溝通鬼神的禮儀專家,所擅長的齋醮儀式與道法,可幫助一家、一社乃至一國通過各種關口,達成民眾獲得濟度與潔淨的願望。許多臺灣人,從未出生、出生、成長到死後成神,都跟道教科儀息息相關。生命儀禮中,祈子、栽花換斗、安胎、收驚、過關限或掛絭、祭解為較小型的道教儀式與法術,較常見且具規模者如成年禮中的拜天公,與生命終結時的拔度儀式。 在公眾性廟會慶典方面,代表性的道教科儀有「慶成祈安清醮」與「王醮」。主要內涵是由禮儀專業道士透過道經的轉誦、朝科的進行、文疏的進呈與法訣咒符的施用,表達潔淨、啟請與進表、懺悔與祈福等宗教意義。聚落中的人們以此達成共同的心願:人與神、人與鬼都經由溝通而獲得平安;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也在「非常」期間回復渾沌,齋戒以聖潔,重建新的宇宙秩序。 在臺灣歲時節慶方面,民眾積極參與相關的道教齋醮儀式,如春、秋二季的「禮斗」、年度性的安太歲、中元普度等。中元節是被特別重視的歲時節慶,在報本感恩與怖懼厲鬼的心理影響下,形成上、中、下三元信仰,並有外來佛教的盂蘭盆會,因緣際會下融合成為慶讚中元的習俗。
撰稿者:謝聰輝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10日參考資料:1 蘇海涵(Michael Saso)編。1973。《莊林續道藏》。臺北:成文出版社。2 劉枝萬。1983。《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3 大淵忍爾編。1983。《中國人の宗教禮儀: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東京:福武書店。4 勞格文(John Lagerwey)。1987。"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Macmillan。5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Karen C. Duval英譯本。1994。《The Taoist Body》。臺北:南天書局。6 吳永猛、謝聰輝。2005。《臺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空中大學。7 謝聰輝。2009。〈臺灣道法二門建醮文檢研究:以基隆廣遠壇乙酉年七朝醮典演法為例〉。《清華學報》,39(2)。新竹:清華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