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玉皇大帝

漢人信仰中位階最高的天神,民間俗稱天公,又暱稱天公祖。玉皇大帝便是上天的代表,由於天際浩翰,因此沒有固定的形體,早期許多敬奉天公的方式,均沒有設金身,而是以香爐替代,上書「玉皇大帝」、「玉皇大天尊」,或是以「上蒼」牌位來替代,若設神像者,一律採帝王造像。也有鸞堂系統認為玉帝為任期制,目前為關聖帝君擔任第十八代玉皇大帝。
舊時民宅多懸掛天公爐於燈樑上,早晚燒香奉拜時,以天公為第一個敬拜之對象;民眾進入寺廟參香時,大多先禮拜天公爐,可見天公在人們心中的尊貴地位。舉凡民間有重要事情要稟告天公時,也有「領玉旨」或「置天臺」的儀式。
玉皇大帝的生日相傳為農曆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這天,各家於凌晨布置頂、下兩層神案「頂下桌」,上層以六齋、麵線、素果、牽仔(一種粿類)、圓仔、菜碗、荖花等祭拜天公,並擺設紙糊燈座,以充作天公之神位;下層則供奉五牲酒醴,敬拜隨侍天公的神明兵將,全家大小行三跪九叩首禮,以恭祝天公萬壽。
民間有天公會的組織,召集會員設置天公爐位,最著名的是彰化鹿港的金和興街、金長興街等神明會。天公無形無像,彰化芬園九角頭正月初九「迎天公」時,天公並無神像,是以一個神龕代替,堪稱全臺僅見。
臺灣重要的天公廟有臺南首廟天壇、臺南開基玉皇宮、彰化玉清觀、高雄鳳山天公廟、宜蘭大里慶雲宮、宜蘭草湖玉尊宮等。與主祀其他神祇的寺廟相較,天公廟的數量甚少,主要是一般寺廟大多是地方公廟;因為天公的位階太高,古代祭天是帝王特有的權利,也影響民間興建天公廟的意願。最重要的原因是民間祭祀天公是以「拜門口」的方式,當天而祭,也因此大大降低天公廟的需要性。

撰稿者:林美容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9日
參考資料:
1 王見川。1996。〈臺灣「關帝當玉皇」傳說的由來〉。《臺北文獻直字》,118:213-232。
2 林秀幸。1998。〈鹿港戴天臺儀式的社會與宗教意義〉。《臺灣文獻》,49(1):21-45。
3 陳建憲。1999。《華夏諸神:玉皇大帝》。「雲龍叢刊」43。臺北:雲龍。
4 姜義鎮。2005。〈玉皇大帝信仰〉。《新竹文獻》,1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