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城池的神明。上古時代認為萬物有靈,山川坊庸皆有崇祀,屬於自然崇拜。在中國春秋時期的《周禮‧蜡祭》中記載,天子祭祀八種神明,其中「水庸」是第七種,「水」是隍,「庸」是城,指天子有感於城池的堅固,能阻敵護民而祭拜,是城隍祭祀的開始,城隍成為城池的守護神,在兵戈不斷、戰事屢起時,城池的堅固守護更為重要。平時祈禱禳除水旱疾疫,戰時祈禱禦敵衛民,遂有城隍神之出現。 城隍廟的興建,可追溯到西元239年(三國吳赤烏2年),中國安徽蕪湖已有城隍廟;城隍信仰的普及是在唐、宋兩代,職掌不僅包括守禦城池、保障治安,更擴及水旱吉凶、冥間事物,並逐漸形成正人、直臣死後成為城隍爺的觀念,這觀念一直影響到明、清時代。 唐代開始有封爵、封王之舉,宋代或賜廟額,或頒封爵,列入國家祀典。明太祖即位之初,依行政地位封各地城隍為帝、為王,其中府城隍為威靈公、州城隍為綏靖侯、縣城隍為顯佑伯,西元1370年(洪武3年)整頓祀典,撤去封號,只稱都城隍、府城隍、縣城隍,在各府縣治所興建城隍廟。清代對城隍的祭祀更加尊崇,凡府、州、縣官新到任必先謁城隍,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行香,春秋例祭,凡是水旱必牒,厲祭必迎。官方的城隍信仰也影響民間,民間將城隍爺視為陰間的地方官,臺灣民間更有到城隍廟斬雞頭詛咒,祈求冥判的舉動。 臺灣主祀城隍爺的廟宇具代表性者有臺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新竹都城隍廟、嘉義市城隍廟、宜蘭縣城隍廟、臺南市城隍廟、臺北府城隍廟(昭明廟)等。
撰稿者:卓克華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9日參考資料:1 呂宗力、欒保群編。1991。《中國民間諸神》。「宗教叢書」。臺北:臺灣學生。2 鄭土有、王賢淼。1994。《中國城隍信仰》。「中國本土文化叢書」。上海:三聯。3 郝鐵川。2003。《灶王爺、土地爺、城隍爺:中國民間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4 卓克華。2006。〈城隍信仰歷史演變之考察〉。收於《找尋臺北城的故事》。高賢治主編。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5 卓克華。2006。〈澎湖媽宮城隍廟〉。《寺廟與臺灣開發史》。臺北:揚智。6 宋光宇。2006。《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7 李乾朗。1983。《廟宇建築》。臺北:北屋出版社。8 卓克華。2003。〈嘉義市城隍廟〉。《從寺廟發現歷史》。臺北:揚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