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散文家。漢名吳俊傑,泰雅族北勢群(Pai-Peinox)人,出生於臺中縣(註 1)和平鄉(註 2)自由村雙崎(Mihu)部落;1980年臺中師專(今臺中教育大學)畢業,臺中縣(註 1)和平鄉(註 2)自由國小教師。擅長新詩、散文、報導文學及文化論述,結集作品已達10冊之多,允為1980年代中期迄今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的指標性作家之一。 1985年開始發表「部落記事」、「部落記載」等一系列觀察臺灣原住民族議題的散文及論述,先後出版個人的散文集《永遠的部落》、社會文化評論集《蕃刀出鞘》,1990年、1992年獨力創辦「獵人文化」、「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並且積極參與原住民的報刊雜誌《原報》、《南島時報》及《山海文化雙月刊》的編輯撰述工作;期間頻繁前往各族的各部落社會進行調查報導,鼓勵新生世代的原住民投入於各該部落的文史踏查工作。早在原住民運動興起發展的初期,瓦歷斯•諾幹就是一位活力旺盛、行動積極,具有相當知名度及影響力的原住民文學創作及論述者。 1994年7月以行動落實返歸部落的抉擇,舉家從臺中縣(註 1)豐原市(註 3)遷回雙崎部落定居,任教原鄉的母校自由國小,自此之後的文學書寫逐漸出現部落發聲策略,尤其是投入尋訪各族原住民在1950、196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驚悚經驗的田野調查工作,意外找到了原住民族在臺灣近代史構成的連接點,也讓戰後臺灣歷史的重新書寫工程,進入了「原漢對話」的境域;1990年代以來,瓦歷斯•諾幹的文學著作、文化論述及部落踏查工作,屢屢獲得各種獎項的肯定,諸如《中國時報》文學獎的報導文學評論獎、新詩甄選獎、小說甄選獎;教育部新詩首獎;臺北文學獎散文首獎、文學年金獎,顯示瓦歷斯‧諾幹把他返鄉定居後的文學發聲策略建築在部落的土地記憶、族人的歷史經驗之上,同時在某種策略意義上向所謂「大報」、「主流」的媒體論述領域爭取社會認識、文化對話的平臺。 1982年擔任小學的專任教職迄今,並從2000年開始陸續在靜宜大學中文系、成功大學臺文系兼任講師,開授「臺灣原住民族文學賞析」相關課程;個人的作品結集出版冊數,也是所有原住民文學作家當中最多的一位,在在顯示他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文化周邊相關議題的透徹了解。
撰稿者:魏貽君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柳翱。1990。《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臺灣原住民文學」6。臺中:晨星。2 瓦歷斯‧尤幹。1992。《荒野的呼喚》。「臺灣原住民系列」10。臺中:晨星。3 瓦歷斯‧尤幹。1992。《番刀出鞘》。臺北:稻鄉。4 瓦歷斯‧尤幹。1993。《泰雅孩子臺灣心1986-1993》。臺中: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5 瓦歷斯‧諾幹。1994。《想念族人》。「臺灣原住民系列」16。臺中:晨星。6 瓦歷斯‧諾幹。1994。《山是一座學校》。「臺中縣文學家作品集」35。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7 瓦歷斯‧諾幹。1997。《戴墨鏡的飛鼠》。「臺灣原住民系列」21。臺中:晨星。8 瓦歷斯‧諾幹。1999。《伊能再踏查:記憶部落族群的泰雅詩篇》。「臺灣原住民系列」34。臺中:晨星。9 瓦歷斯‧諾幹。1999。《番人之眼》。「臺灣原住民系列」33。臺中:晨星。10 瓦歷斯‧諾幹。2003。《迷霧之旅》。「臺灣原住民系列」44。臺中:晨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