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人。因生逢甲子年,初名逢甲,字仙根,號蟄仙、蟄庵、仲閼,譜名秉淵,詩文中常自署倉海君、南武山人、海東遺民等。生於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雙峰山(今苗栗銅鑼),後隨父親丘龍章往赴彰化三角莊(今臺中神岡)設帳授學,時嘉應舉人吳子光講學於文英書院,館於呂家筱雲軒,逢甲得以受業,與呂氏三兄弟(海東三鳳)情誼深厚。丘逢甲天資穎異,以十四之齡考上秀才,巡撫丁曰昌贈以「東寧才子」之印。唐景崧任兵備道兼提督學政,邀之入幕佐治,並推薦入海東書院攻讀舉業。26歲之英才中三甲第96名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後返臺以教書為業,主講於衡文、羅山、宏文書院,兼福建臺灣通志總局採訪。乙未割臺,與臺灣士紳成立「臺灣民主國」,擔任義軍統領要職,失敗後赴梧棲港乘船棄臺內渡,成為世人議論不休的話題。內渡後,丘逢甲一方面投身教育,先後擔任中國潮汕地區書院主講與監督,一方面暗地支持革命黨人,後被推選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諮議局副議長、廣東軍政府教育部長、南京中央臨時政府參議員等職。民國成立不久後,因肺病復發,病逝於澹定村故居,遺體安葬在祖居地印山村後山坡上。 丘逢甲作品集有《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前者為在臺之作,後者為內渡後作品。丘逢甲性格如古豪傑,喜以「英雄」自居。詩中所書寫的「英雄」形象,如虯髯客、倉海君、鄭延平、文天祥、趙佗等都是他所嚮往,具開創性、有作為的英雄,尤其對趙佗典故的運用,借歷史抒情,成為他絕望時代心中理想的召喚。只是現實生命中丘逢甲曾是創造時勢的英雄,也是失路英雄,冷眼英雄,最後成了壯志未酬的悲劇英雄。大抵逢甲詩雄鬱莽蒼一如其人,詩作近2,000首詩,有律、絕、歌行諸體。其歌行體一唱三嘆,有李白的豪放超邁;最為人樂道的是律詩,精於隸事用典,鎔鑄故實,詞藻講究雕琢錘鍊。一系列以「秋懷」為題的組詩,上承杜甫秋興的傳統,在日治時期更引起臺灣文士廣泛呼應與唱和,充滿時代的意涵。 丘逢甲的詩觀頗受黃公度的影響。黃公度的氣魄、思想與開拓性最讓他心儀。盛稱黃公度為詩界的「哥倫布」、「嘉富洱」、「俾思麥」,不畏艱難,把詩的舊世界變成統一的新國度。稱許黃公度的詩歌能扣緊時代,引領人們進入一個文明新世界,其間宮廷、屋舍、都市都以嶄新面貌吸引著世人。當然丘逢甲也自許為詩界革命的推手與開創者,這在〈論詩次鐵廬韻〉10首展露無遺。詩界混亂群雄並起的時代,無人為之合縱連衡,丘逢甲呼籲詩界不能劃地自限,要能注入新事物新精神,要像王維的「雪裡芭蕉」一般,突破外在形式的限制,將不同的藝術符號做創造性的組合,如此才能真正「重開詩史作雄談」。
撰稿者:余美玲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鄭喜夫。1981。《民國丘倉海先生逢甲年譜》。「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15。臺北:臺灣商務。2 丘鑄昌。2004。《丘逢甲交往錄》。武漢:華中師範大學。3 余美玲。2008。〈英雄的追悔:再論丘逢甲乙未內渡詩作〉。收於《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灣系列」。臺北:文津。4 余美玲。2008。〈海東三家詩的屈騷傳統〉。收於《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灣系列」。臺北:文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