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許南英

古典詩人。臺南人,字子蘊,號蘊白、允白,書齋為「窺園」,園外多種梅,自號窺園主人,取義於董仲舒「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典故,地點在南門延平郡王祠邊馬公廟旁。又號留髮頭陀、龍馬書生、毘舍耶客、春江冷宦。
早年成立「聞樨學舍」,以教書為業,曾受聘廣儲東里林家為塾師。1890年(光緒16年)中會試恩科會元,欽點主事,籤分兵部車駕司加員外郎銜,後返臺南,管理「聖廟樂局」事務,參與墾土化番、協修臺灣通志等職。1895年乙未之役,許南英任臺南「籌防局」統領募兵抗日,後大勢已去,將私蓄現金盡數散給部下後內渡。自1895年始至1913年間,許南英從臺灣到中國、南走新加坡、暹羅(今泰國),再回到中國,為衣食輾轉奔走於番禺、廣州、雷州、徐聞、陽春、陽江、三水、漳州、龍溪諸地。1916年更在林爾嘉的介紹下到蘇門答臘(今印尼)棉蘭為僑領張鴻南撰寫傳略,後因痢疾病逝於棉蘭。
許南英是一個謹守傳統儒家忠孝節義教誨的君子,其自我人格與操守,時人有目共睹,從其作品集《窺園留草》也可見一二。許南英在臺南時曾參與崇正社、浪吟詩社,內渡後曾兩度返臺(1912、1916年),在臺期間與南社瀛社、桃社、竹社、櫟社等詩社詩友往返。1914年林爾嘉在鼓浪嶼菽莊花園組「菽莊吟社」,許南英在林家擔任幕客,也參與吟社各種活動。
窺園留草》是許南英四子許贊堃(許地山)於1933年(民國22年)編輯,由北京和濟印書館出版,為原刊本,內容包括「窺園詩」與「窺園詞」,今臺灣大學圖書館存有此一原刊本線裝書。《窺園留草》集前有自題小照,施士洁、汪春源、沈琇塋、林景仁等人為之序,並附有「窺園先生自訂年譜」、許贊堃的「窺園先生詩傳」、三子許敦谷所繪「窺園一隅」。詩集按寫作時間排列,包括1884年(光緒10年)以前的少作。作品以七律最多,計1,037首,內容多抒寫個人顛沛流離心情,也一再表達他對割臺的憾恨與思念臺灣之情。
許南英也是臺灣古典詩人中少數以書畫著稱者。其書法從帖學入手,掺有顏真卿書法筆意,擅畫梅花,尤其是墨梅,藉由鐵幹冰枝的冷梅,追求古拙蒼勁的審美趣味。《窺園留草》有大量的詠梅之作,結合「延平古梅」,賦予梅「忠義」的特質,既暗示詩人的意志與境遇,也寓含香草美人的屈騷傳統與臺灣歷史文化的象徵。

撰稿者:余美玲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許贊堃。1992。〈窺園先生詩傳〉。收於《窺園留草》。許南英著。臺北:龍文。
2 楊明珠。1999。〈許南英及其詩詞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 余美玲。2000。〈寒梅與詩心:許南英梅花詩探析〉。《臺灣文學學報》,1:107-130。
4 包恒新等。1982。〈臺灣愛國詩人許南英及其創作〉。《福建論壇》,7:97-101。
5 余美玲。2008。《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多重視野》。臺北: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