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人。本名攀桂,又名一枝,字月樵,號棄父。乙未割臺後改名繻,字棄生,以寄託亡國的哀痛。清朝時高中秀才,日治後絕意功名仕進,閉門讀書,不著西服,反對薙髮,凜然有遺世之志。他忠於清朝,堅持華夷之辨,抗日意識強烈,拒講日語,拒讓兒子受日本教育,為傳續漢學,採私塾形式課子授徒。晚年攜子遊歷中國大陸,足跡遍及十省,一償對中華文化的思慕之情,撰有遊記和詩。一生著述眾多,計有《寄鶴齋詩集》、《寄鶴齋古文集》、《寄鶴齋駢文集》、《寄鶴齋詩話》、《八州遊記》、《八州詩草》、《中東戰紀》、《中西戰紀》、《瀛海偕亡記》等書,約百餘卷,180餘萬字。 做為鹿港在地的遺民文人,洪棄生對割臺棄地有深刻體驗,《瀛海偕亡記》記錄了殖民與抗日的亂象慘狀,〈臺灣土匪紀事〉、〈臺灣淪陷紀哀〉等詩篇展現了歷史的悲憤與荒謬。〈臺灣哀詞〉則以恢弘的駢麗文體,強烈傳達遺民的哀痛與絕望。他以詩文見證了乙未割臺的歷史鉅變,交錯陳述臺灣與中國的悲慘景象,贏得「臺灣詩史」的稱譽,可以視為殖民地臺灣的棄民論述典範。 一生堅守遺民氣節,詩文常出現招隱、遊仙、憂憤、遊歷山水等符碼與題材。中原是他詩文裡的文化原鄉,故國神遊與歷史懷古組成了他的詩歌精神。他對臺灣山海的寫作,藉由蓬萊樂園式想像,展現獨特的地方意識。臺灣淪陷,樂園變成「洪荒世界」。他懷用世之心但不許為世用,本欲遊仙卻不能擺脫塵世的矛盾掙扎,最後墜入鴉片的自我麻醉世界。 但對於日本殖民統治,公然以詩文展開強烈的殖民現代性批判。對殖民者一連串的市區改正、政策制訂、現代衛生建設與措施,進行類似「病理」切片的寫作,暴露殖民統治帶來的種種破壞,強調空間的衰敗、滄桑與廢墟感。針對殖民政策與制度的批判,有〈入市書所見〉、〈米賤感賦〉、〈洋關行〉等作品。〈檢疫行〉突顯「檢疫」觀念的突兀、怪誕且兇暴,〈公醫行〉呈現被殖民者身體與精神遭到強行置入的管理。 洪棄生對現代性體驗的消極反應,其實早在清領時期已浮現。他有著「尊王攘夷」思想,對於西學的引入與建設多所批判與反思,詩作中的〈機器局〉、〈鐵車路〉與古文〈防海論〉、〈論西洋〉等都在在表現其保守的思想。日治時期,由於遭遇異族殖民現代性體驗,使得他的批判力道更為激烈,展現另一番存亡危機感的邊緣意識。這種反現代性的思維是文化保守主義的姿態,卻巧妙展現了去殖民的效應。 洪棄生透過強悍的遺民論述,於割臺20年後寫作的〈乙卯重午〉依然為臺灣招魂,展現抗拒殖民的道德力量。《寄鶴齋詩話》推祟變風變雅和突顯「情」的地位,體現了遺民在歷史情境下對儒家詩學的堅守。因此「不歐不亞亦不倭」的否定形象可謂他一生的寫照。他藉由質量並重的作品,開創了別具一格的臺灣遺民詩學景觀,當屬臺灣漢詩譜系內的扛鼎人物。
撰稿者:高嘉謙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施淑。2005。〈臺島詩人洪棄生的文化意識及身份認同〉。收於《葉嘉瑩教授八十華誕暨國際詞學研討會》。天津:南開大學。2 *余美玲。2008。〈幻滅蓬萊:洪棄生詩歌中的遺民世界〉。收於《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3 *李知灝。2006。〈殖民現代性初體驗:以洪棄生「寄鶴齋詩集」中日治時期社會詩作為研究中心〉。《彰化文獻》,7:61-80。4 *程玉鳳。1997。《嶙峋志節一書生: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5 *陳昭瑛。2000。〈儒家詩學與日據時代的臺灣:經典詮釋脈絡〉。收於《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正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