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櫟社

日治時期霧峰林家成立的古典詩社。1901-1902年(明治34-35年)間創立,最初發起人為林癡仙(朝崧、俊堂)、林幼春(資修、南強)叔姪,及彰化詩人賴紹堯(悔之)等3人。1906年擴大規模正式組織化,除3位原發起人外,並加入苗栗苑裡蔡啟運(振豐)、臺中神岡呂厚菴(敦禮)、苑裡陳瑚(滄玉、枕山)、彰化鹿港陳槐庭(懷澄、心水)、臺中霧峰林壺隱(仲衡、資銓)、臺中潭子傅祺(鶴亭)等6人。其後陸續加入之重要成員有:莊嵩(太岳、伊若)、蔡惠如(鐵生)、莊龍(雲從)、連橫(雅堂)、林獻堂、林子瑾(少英)、吳子瑜等人。
日治時期臺灣詩社林立,其中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有臺北「瀛社」、臺中「櫟社」、臺南「南社」,三者被合稱為「臺灣三大詩社」。三者中以櫟社成立最早,組織最嚴密,入社資格限制最嚴,而最特別的是,該社核心社員包括林幼春蔡惠如林獻堂等人,對日治時期臺灣抗日民族運動投入極深,是當時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報社、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抗日陣營的主要領導人,這一點與臺北瀛社的親日形象,恰好成為鮮明對比,因此櫟社在臺灣文學史、政治運動史上都備受肯定。不過,近年研究顯示:櫟社是屬於傳統文人的文學結社,並非政治團體,其成員也未必皆具有鮮明的抗日立場,過度突顯其抗日色彩,可能掩蓋其多元風貌與複雜性格。
櫟社的發展,約在1910-1930年代為全盛階段,1910年曾在臺中召開全臺第一次詩社聯吟活動,1912年(大正元年)在霧峰萊園舉行成立十周年大會(本次詩會之詩稿現收藏於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室),1919年以該社為主力,創辦《臺灣文藝叢誌》,1922年為慶祝成立20周年,在霧峰萊園舉行「櫟社二十年題名碑」落成典禮(此碑目前仍完整矗立於霧峰明臺高中校園),1931年(昭和6年)為紀念成立30周年,特別鑄造詩鐘3架(其中1架目前收藏於霧峰明臺高中)。1930年代中晚期,由於第一代社員逐漸凋零,該社走向沒落。1940年代為謀復興,由林獻堂、傅祺共同主導,吸收第一代成員之門生子弟加盟為第二代成員,主要包括:莊垂勝莊太岳之弟)、葉榮鐘林獻堂之秘書)、莊幼岳(莊太岳之子)、林培英(林幼春之子)、林陳琅(林癡仙之子)等人。該社在戰後雖仍有短暫之復甦活動,並加入周定山、洪炎秋、林攀龍等人,但社長傅祺於1946年去世、林獻堂於1949年自我放逐於日本後,櫟社終趨沉寂。
論文學成就,林癡仙的《無悶草堂詩存》是日治前期臺灣古典文學的重要成果,林幼春連雅堂則是「日治時期臺灣三大詩人」之中的兩位。林幼春的代表作為《南強詩集》,最受推崇;連雅堂則有《劍花室詩集》。其他包括賴紹堯《悔之詩抄》、傅祺《鶴亭詩集》、林獻堂《灌園詩集》、林仲衡《仲衡詩集》、陳瑚《枕山詩抄》、陳貫《豁軒詩草》、陳懷澄《沁園詩抄》、莊雲從《南村詩稿》也都各有可觀之處。而蔡惠如因「治警事件」入獄所作之詩詞,與林幼春因同案服刑所作之獄中詩,皆能鼓動風潮,風靡一時,為當時監獄文學之代表作。另外,第二代社員莊垂勝《徒然吟草》、葉榮鐘《少奇吟草》,反映臺灣知識分子從日治到戰後的心境轉折,兼具文學與史料價值。

撰稿者:廖振富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鍾美芳。1986。〈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2 廖振富。1996。〈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3 廖振富。2006。《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
4 廖振富。2007。《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