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小說家、編輯、醫生。有「臺灣新文學之父」尊稱。原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灰等。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少從小逸堂黃倬其(黃漢)習漢文,奠定基礎。1916年在彰化設立賴和醫館(大正5年),1918年2月渡海至中國廈門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服務,1919年7月返臺。1921年2月參加林獻堂等人發起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0月加入臺灣文化協會,其間因「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治警事件)入獄。1926年起主持《臺灣民報》文藝欄,拔擢許多文壇新人,如楊逵〈新聞配達夫〉,即由賴和經手刊於《臺灣新民報》。其後參與《南音》、《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編務。青年時以漢詩成名,參與新文學運動後,1925年8月發表生平第一篇隨筆〈無題〉與〈答覆臺灣民報特設五問〉;12月發表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1926年1月發表小說〈鬥鬧熱〉;2月發表小說〈一桿「稱仔」〉,並以〈讀臺日紙的「新舊文學之比較」〉、〈謹復某老先生〉等文章加入新舊文學論戰,在各種文類中都有開創性地位。 在抵抗殖民文化侵略與新舊文學交替過程中,賴和漢詩具有的反殖民與文化認同作用,用新思想入詩的特點為古典漢詩樹立典範,是賴和漢詩在臺灣文學史上較重要的意義。賴和參與建立「正格的」「現代小說」的形式,這一文學的「現代性」意義就是新文學傳統的建立;在語言上對臺灣「白話」文學傳統的建立亦有重要意義,因為賴和堅持以白話漢字書寫做為抗拒日文的反殖民意圖外,更重要的是,他從中國白話文到臺灣白話文的轉變歷程,不僅以作品完成文學革命的事實,更使普羅群眾的語言能以主人的姿態,而非菁英代言的形式躍上歷史的發言台。 賴和文學的反殖民思想主要呈現在「種族主義批判」、「法律與警察暴力批判」與「殖民教育批判」;賴和從立基於臺灣本土建構據以反殖民的思想體系時,可以看到他接引啟蒙主義的思想外,也提出以追求文化主體性的本土主義抵抗殖民,以及由臺灣歷史與政治運動發展的現實啟示傾向於左翼思想。賴和文學是在這種反殖民、啟蒙主義、本土主義與左翼思想架構相互交織、作用的思想體系之下的「反逆文學」。王詩琅〈賴懶雲論〉:「臺灣的新文學能有今日之隆盛,賴懶雲的貢獻很大。說他是培育了臺灣新文學的父親或母親,恐怕更為恰當」,此即賴和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由來,亦可見賴和在日治時期文壇即已深受推崇。 林瑞明教授整編的《賴和全集》與《賴和影像集》,係由賴和文教基金會企劃,以影像方式呈現其一生重要歷程;與賴和相關的資料、遺稿、遺物等分別照相製版,包括生前所有照片、家族戶籍謄本、畫像、筆記、遺物、藏書、賴和醫館、來往信件等,並收錄賴和發表的作品與研究賴和的相關書籍、評論等書影。
撰稿者:陳建忠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陳萬益。1996。〈從民間來,到民間去:賴和的文學立場〉。收於《中國文學史曁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 施懿琳。2000。《從沈光文到賴和 :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文學研究叢刊」1。高雄:春暉。3 賴和著,林瑞明編。2000。《賴和全集》。臺北:前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