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亂都之戀》

臺灣新文學史上第一部在臺出版的白話文詩集。張我軍著。1925年(大正14年)12月作者自費在臺北出版。1926年曾由中國新文化出版社再版。後該詩集散佚絕版多年。1986年黃天橫在臺北蒐集到該詩集,1987年6月,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複印本,其中又加上了〈弱者的悲鳴〉(刊於《臺灣民報》第61號)和〈孫中山先生吊(弔)詞〉2首和3則附錄。
《亂都之戀》是張我軍的處女作,也是第一部臺灣白話文詩集,甚富歷史意義。書寬9.5公分,長17公分,正文共56頁(1987年重刊本增為80頁),素雅的淺紅封面上印有「抒情詩集」字樣。內容除詩集序文1首外(刊於《臺灣民報》第85號),共收12個題目、55首新詩。其中33首寫於中國北京,15首寫於回臺的海上途程中,7首寫於臺北,除詩序作於1925年12月,其他55篇的創作時間為1924年3月迄1925年3月。創作的背景是1923年張我軍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與同學羅文淑(後改名為心鄉)相戀,然而女方家長卻在張我軍回到臺灣之際迫羅女士另嫁他人,於是詩作中記錄了張我軍與羅文淑女士相隔兩地苦戀的心路歷程。而「亂都」則指當時軍閥直奉混戰,北京城內外人心頗不安,故曰「亂都」。
詩作中張我軍抒發熱戀、相思、惜別、懷念和結合種種情思,表現對純潔愛情的執著,對人生的熱愛,對黑暗現實的憎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步趨中國五四運動以後的自然風格,感情細膩真摯,語言鮮明活潑,格調清新流暢,白描多於隱喻與暗示,表現出新文學草創期的單純、素樸風格。由於張我軍投入新詩創作的時間不長,《亂都之戀》是他第一本也是最後一本詩集。


撰稿者:翁聖峯
最後修訂日期:99年03月08日
參考資料:
1 *張我軍。1925。《亂都之戀》。臺北:張我軍。
2 *張我軍。1987。《乱都之恋》。瀋陽:遼寧大學。
3 *張光正編。2002。《張我軍全集》。「臺灣新文學史論叢刊」4。臺北:人間。
4 *蘇世昌。1998。〈追尋與回憶:張我軍及其作品研究〉。碩士論文,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 *葉笛。2007。〈張我軍及其詩集「亂都之戀」〉。收於《葉笛全集》。戴文鋒主編。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6 楊敦謨編。1925。《人人(第2號)》。臺北:人人雜誌。
7 呂興昌。1996。〈張我軍新詩的再探〉。收於《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文集》。彭小妍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 張光直編。1975。《張我軍詩文集》。「純學叢書」63。臺北:純文學。
9 陳沛琪。2003。〈在「京華」中的「T島」青年:談張我軍「亂都之戀」中的形式問題〉。《文學前瞻》,4:20-33。(http://libdata.nhu.edu.tw:8080/EJournal/4022000402.pdf)
10 趙天儀。1996。〈臺灣新詩的出發〉。收於《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文訊雜誌社編。臺北:文訊。
11 楊宗翰。2005。〈冒現期臺灣新詩史〉。《創世紀詩雜誌》,145:148-171。
12 黃天橫。1986。〈臺灣新文學的鼓吹者:張我軍及其詩集「亂都之戀」〉。《自立晚報》,5月4日。
13 龍瑛宗。2006。〈點亮文化的聖火:張我軍和他的「亂都之戀」〉。收於《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七册:隨筆集(2)》。葉笛等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