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歷史學者。本名楊友濂,筆名有雲萍、雲萍生,臺北市人。祖父是清朝文人,父親在後龍行醫,醞釀了楊雲萍古文、日文俱佳的未來。1921年考上臺北州立第一中學(現建國中學),為全臺僅有的兩位之一。少年時期受到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1925年3月與江夢筆創辦臺灣第一本白話文學雜誌《人人》,《人人》為鬆散的文學結社,僅辦了2期,秉承楊雲萍等人年少對新文學的嚮往,且對舊文學提出批判,其中的文藝創作可以看出其創作的試探摸索軌跡,為1920-1925年新文學運動草創期奠下啟蒙先驅者的角色。王詩琅聲稱,《人人》與《亂都之戀》的出版「在草創期無疑地是一種新鮮而有力的推進力」。 1926年臺北州立第一中學畢業後赴日,入日本大學文化學院文學部創作科,師承菊池寬、川端康成等人,1932年返臺。楊雲萍以第一代漢文作家出發,早期白話文創作有著鮮明的人道寫實主義風格,契合1920年代熾烈的文化抵抗運動精神。至1940年代,加入以西川滿為主導的《文藝臺灣》團體,其文藝觀及創作表現偏向形式主義的創作技法,與寫實主義的美學觀不盡相同,卻也並不完全服膺浪漫主義的藝術至上。二次大戰時沉潛於鄉土史,編纂《民俗臺灣》,並在《臺灣日日新報》呼籲臺北帝國大學應當加強臺灣史、臺灣文學、臺灣語言的研究。1943年8月25日與長崎浩、齋藤勇、周金波參加第二回「大東亞文學者決戰會議」。 戰後投入《民報》,為文鍼砭時局,積極呼籲奪還母語,修纂臺灣史,先後出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參議、臺灣省編譯館委員、編譯館編纂兼臺灣研究組主任等職務,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編譯館關閉,任臺灣大學(簡稱臺大)歷史系教授,精研南明史、臺灣史,編纂《臺灣風物》前2卷,在臺大開臺灣史課程,為全臺最早開設,培養不少臺灣史研究人材,直至1977年退休。其創作大都簡短精練,站在庶民的觀點批判、諷刺統治階級及附和作倀的仕紳,如討論日本警察威嚴背信的〈光臨〉、製糖會社剝削蔗農的〈黃昏的蔗園〉和婦女問題的〈秋菊的半生〉等,這些作品雖是小說,但其中含有強烈的批判意識。日文詩集《山河》由清水書店發行,並有未刊稿《山河新集》、漢詩、新詩創作,一生以詩人自許;在史學研究上的專著有《臺灣歷史上的人物》、《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灣的文化與文獻》等,可謂史學與文學雙棲。楊雲萍並保留許多珍貴的臺灣文學及史學文物,由臺灣大學圖書館及中研院臺史所分別典藏。
撰稿者:翁聖峯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林春蘭。2002。《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1991。《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2。臺北:前衛。 3 *許雪姬。2007。〈楊雲萍教授與臺灣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39:1-75。4 *林瑞明。2003。〈楊雲萍的文學與歷史〉。《文學臺灣》,45:298-335。5 *葉笛。2002。〈詩、真實和歷史:詩人楊雲萍的「山河集」和「山河新集」〉。《創世紀詩雜誌》,130:37-44。6 高知遠。2004。〈論楊雲萍文藝觀在其詩作上之實踐〉。《文學前瞻》,5:95-116。7 趙天儀。2005。〈日治時期臺灣新詩:以楊雲萍「山河」詩集為例〉。《笠》,250:108-122。8 杜衡、林民昌。2005。〈特展專輯:「楊雲萍文學文物展專題」〉。《臺灣文學館通訊》,8:26-35。9 李南衡編。1979。《文獻資料選集》。「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5。臺北:明潭。10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現域與文學想像》。「麥田人文」93。臺北:麥田。 11 翁聖峰。2007。《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12 梁明雄。1996。《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文史哲學集成」355。臺北:文史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