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昭和8年)由臺灣留學生在東京成立的「臺灣藝術研究會」所創辦的日文文藝雜誌。 15世紀左右,葡萄牙人曾以「Ila Formosa」(啊!美麗島!)稱呼從海上看見的臺灣,這本雜誌以「福爾摩沙」為名,意在表達對故鄉臺灣的孺慕之情。1933年5月10 日,吳坤煌、王白淵、巫永福、蘇維熊、施學習、陳兆伯、王繼呂、楊基振、曾石火等人聚集在張文環位於日本東京神田的喫茶店,選出蘇維熊擔任負責人,並決議發行日文誌《福爾摩沙》。創刊號於7月正式出版,印行500本,其中蘇維熊的〈對臺灣歌謠一試論〉及第2號(同年12月出版)吳坤煌〈論臺灣鄉土文學〉等文學評論,表現了旅日青年對臺灣鄉土文學的關切。創作方面,王白淵留下多首融和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石川啄木及社會主義理念的詩作。張文環、施學習、楊基振、巫永福等文學青年的創作熱情,都受到文壇矚目。 根據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的《警察沿革誌》記述,「臺灣藝術研究會」是「日本普羅文化連盟(コップ)」下的文化組織,前身則是王白淵於1932年3月間與林兌、吳坤煌等人所組織的左翼文學團體「臺灣人文化サ-クル(同好會)」,該組織於同年9月被解散,不過,即使受到嚴密的監視與警告,王白淵等人仍不放棄理想,克服了資金不足與行動路線爭議等問題,於1933年3月正式組成「臺灣藝術研究會」並出版了「文藝性」大於「革命性」的《福爾摩沙》。《福爾摩沙》的成員多為喜愛文藝、攻讀文科的留日學生,經3次路線之爭後,選擇支持穩健派王白淵、張文環、吳坤煌等「採取合法組織,進行組織籌備」。 《福爾摩沙》發行了3期即告終,卻能實踐創刊辭及檄文所言之精神:「要重新創作臺灣人的文藝」及「決不俯順偏狹的政治和經濟所拘束,要將文學提到高遠之處觀察,來創造適合臺灣人的文化新生活」、「願以團體的力量,著手一向視為等閑的文藝活動,來提高臺灣人的精神生活」。這本雜誌對臺灣文學的真切省思、民間歌謠的整理,也有深具鄉土性的詩、小說,流露出「臺灣人的文藝」自主意識,和致力保存鄉土以對抗殖民統治的抵抗動機。 與1920年代臺灣新文學第一代作家不同,《福爾摩沙》的創作者能用流利的日文創作,表現臺灣人的文學。和中國文化臍帶幾近斷絕的《福爾摩沙》的出現,代表比本土第一代作家如賴和、陳虛谷、楊守愚等更年輕的、且受過完整殖民者教育的新世代,投入屬於臺灣的新文學運動,開啟日語臺灣文學的新頁。因《福爾摩沙》的刺激,1934年5月臺灣全島文藝作家團結成立「臺灣文藝聯盟」,《福爾摩沙》同仁也隨即加入成為該聯盟的東京支部,進而創造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最盛期。
撰稿者:莫素微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王乃信等譯。1989。《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年》。「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2。臺北:創造。2 施學習。1954。〈臺灣藝術研究會成立與福爾摩沙(Formosa)創刊〉。《臺北文物》,3(2):65-71。3 莫素微。1990。〈1930年代の臺灣左翼文學運動についての一考察:「フォルモサ」を中心として〉。碩士論文,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4 柳書琴。2001。〈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博士論文,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