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新聞人。臺灣文學界引進現代主義的先驅人物,筆名有水蔭萍、水蔭萍人、柳原喬等。1908年(明治41年)出生於臺南市,臺南二中(今臺南一中)畢業,並赴日本東京就讀文化學院,課餘之暇於喫茶館流連,並結識不少藝文人士,浸淫於西洋現代文藝的時代氛圍。 1932年(昭和7年)因父病危返臺,後任職臺南市第50區煙草賣捌所書記,並兼任《臺南新報》文藝欄編輯。1933年秋季結合臺籍青年李張瑞、林修二、張良典以及日籍女子戶田房子、岸麗子等6人共組「風車詩社」,於10月發行同人刊物《風車》。 出身漢學世家,中學時卻以日文創作,主要創作為現代詩,1934年12月《風車》發行第4輯後停刊,楊熾昌文學創作有消沉跡象,後聽從父親遺言,於1935年12月報考《臺灣日日新報》記者獲錄用,爾後長年任職報社。轉職後對文學的熱情未曾稍歇,持續在臺灣及日本報刊雜誌發表作品,1938年加入西川滿主導的「日本詩會臺灣支會」及1939年成立的「臺灣詩人協會」(後於1940年改組為「臺灣文藝家協會」,發行機關誌《文藝臺灣》)。 1947年二二八事件蒙冤,入獄數月,出獄後轉任《公論報》臺南分社主任。由於1952年風車同仁李張瑞受白色恐怖迫害被捕(12月遭槍決),楊熾昌於8月即辭去《公論報》職務並封筆。 1953年6月參與成立「臺南扶輪社」,1957年7月主編臺南扶輪社社刊《赤崁》(到1981年6月止),1959年受聘任日本東京《內外時報》臺南支局長,並在日本《國際評論》發表評論。1968年出任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7月擔任臺南扶輪社社長。臺南扶輪社時期,以中文、日文於《赤崁》雜誌發表國際局勢、古代史、日本古代文學、考古學等評論文章,涉獵極廣。 1978年詩人羊子喬首度與之接觸,將其生平事蹟及詩作披露於「聯合副刊」、《自立晚報》副刊,促使楊熾昌重出文壇,再度於報章雜誌發表中文隨筆及文學評論。1986年與劉捷同獲由《自立晚報》主辦「鹽分地帶文藝營」頒贈的「臺灣新文學特別貢獻獎」,重獲文壇肯定。 日治時期的楊熾昌日文著作,有詩集《熱帶魚》、《樹蘭》,小說集《薔薇の皮膚》,評論集《洋燈の思維》等4種。另外編有雜誌《風車》(共4輯),現僅存《風車》第3輯。戰後出版日文詩集《燃える頰》、日文隨筆集《紙の魚》。 其文學觀主要容納了考克多(Jean Cocteau)的文學質素、崛辰雄對超現實主義的看法、梵樂希的詩觀、北園克衛的文學觀,最重要的是西脇順三郎詩論。楊熾昌認為臺灣文學得天獨厚於這種詩的思考,因為「我們產生的文學是香蕉的色彩、水牛的音樂,也是番女的戀歌」;又從跨世紀文學演變來看,臺灣有助於20世紀的文學要求:「19世紀的文學成長於以音樂的面紗覆蓋的稀薄性之中。現代20世紀的文學恆常要求強烈的色彩和角度。這一點,臺灣是文學的溫床」。此外,他也強調文學創作時應該保持冷靜知性的態度、多方實驗文學的創作技巧,企圖帶動文學新精神(esprit nouveau)。 1970年代末重出文壇之後,文學風格反璞歸真,意象樸實,更重視思想內涵。雖提倡現代主義知性精神,但兼及超現實主義、意象派、立體派等20世紀前衛實驗性的文學流派技巧,著重經營文字藝術美,並善於描繪女性形象。
撰稿者:黃建銘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楊熾昌著,呂興昌編。1995。《水蔭萍作品集》。「南臺灣文學」。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2 *黃建銘。2005。《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南臺灣文學」。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3 *楊熾昌。1979。《燃える頰》。臺南:河童郎茅舍。4 *林修二著、呂興昌編訂。2000。《南瀛文學家:林修二集》。「南瀛文化叢書」81。臺南:臺南縣文化局。5 *羊子喬等編。1982。《廣闊的海》。臺北:遠景。6 羊子喬。1983。《蓬萊文章臺灣詩》。臺北:遠景。7 水蔭萍。1985。《紙魚—エツセイ集》。臺南:大明印刷局。8 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2001。《二十世紀臺灣詩選》,「麥田詩」1。臺北:麥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