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灣文藝聯盟

日治時期臺灣人全島性的文藝組織。簡稱「文聯」。1934年(昭和9年)5月6日經張深切、賴明弘等人提議成立於臺中。當時,北、中、南三區代表共82人參與。文聯的成立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臺灣新文學運動,堪稱臺灣文學史上空前的創舉,標示著臺灣作家的大團結,目標一致地推動抗日的新文學。除設立本部外,1934年8月26日於嘉義成立支部。1935年1月,文聯更進一步與臺灣藝術研究會合作,在日本東京成立支部,隨後又分別成立佳里支部、埔里支部、鹿港支部、豐原支部等,1936年也在臺北成立支部。
文聯的支部在各地舉辦座談會,不僅討論臺灣文學,也探討各類文藝。如:1934年在臺北召開「《臺灣文藝》北部同好者座談會」,當時許多臺籍作家及日本作家,如光明靜夫曾就如何振興臺灣文藝、文藝大眾化問題、文學團體整合問題、臺灣歌謠研究、作家與作品等各方面問題進行心得交換。1936年假臺北朝日小會館邀畫家、音樂家、書法家、作曲家、記者等共13人舉辦綜合藝術座談會。1936年東京支部的座談會除討論當時的臺灣文學外,也邀請韓國舞蹈家崔承喜訪臺公演,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殖民地文學等各種文類均在座談會討論範圍之內。文聯成立半年後(1934年11月5日)發行了機關雜誌《臺灣文藝》,是中文、日文並陳的月刊,創刊號的編輯兼發行人為張深切,第2號開始編輯兼發行人為張星建,末兩期由劉捷編輯。自發行創刊號至1936年8月28日第3卷第7、8合併號止,時間將近2年。在日治時期總督府嚴苛的管制之下,許多雜誌旋起旋仆,很難長久發行,《臺灣文藝》的壽命可說是臺人創辦的文學刊物中最久的。
文聯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1935年因藍紅綠的〈邁向紳士之道〉這篇小說引發了刊載爭議,後來演變成文聯內部宗派化論爭:支持張星建、張深切一派,以劉捷及東京支部作家為代表;支持楊逵的一方則以文聯臺北支部、佳里支部及彰化地區的作家為主。兩派在《臺灣新聞》上展開激烈的筆戰。持續了半年的爭執之後,文聯終告分裂,楊逵於1935年12月28日在臺中獨資創辦了《臺灣新文學》中日文月刊,和《臺灣文藝》分庭抗禮。文聯在分裂後,又因財務困難,與《臺灣新民報》的不合及日本官方的壓迫,活動漸少。1936年8月28日《臺灣文藝》刊出第3卷第7、8合併號後,終於停刊,同時也宣告了文聯的結束。

撰稿者:李貞蓉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彭瑞金。1997。《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文學臺灣叢刊」8。高雄:春暉。
2 梁明雄。2002。《張深切與〈臺灣文藝〉研究》。「文經文庫」182。臺北:文經。
3 趙勳達。2003。〈「臺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4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2004。《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
5 聯合報副刊編輯。2004。《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6 許俊雅。2006。〈「臺灣文藝」與臺灣新文學的發展〉。收於《臺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照華主編。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