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家。字敏光,筆名郭天留、張猛三。1911年(明治44年)生於屏東縣萬丹鄉廣安村,先祖劉瑞麟為清朝武舉人。曾留學日本,日治時期以記者身分活躍於臺灣文壇,參與「臺灣藝術研究會」、「臺灣文藝聯盟」。 1933年(昭和8年)12月,在「臺灣藝術研究會」的機關雜誌《福爾摩沙》第2期發表了一篇〈一九三三年の臺灣文學界〉,奠定日治時期文學評論家的地位,並被喻為「臺灣的藏原惟人」。曾任《臺灣新聞》、《臺灣新民報》記者,1936年時結集報刊之做為《臺灣文化展望》,該書第一編為「臺灣的文化」,介紹臺灣的思想運動史略、臺灣同化會的成立、臺灣民眾黨等等有關臺灣文化、社會運動等事;第二編則著重於臺灣社會問題,反映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狀態;第三編寫的是臺灣文學論,略繪出當時臺灣文學界的情況。因內容為日人所不允,總督府下令查禁,未能出版。此書直至1994年才由林曙光重新譯註出版。 中日戰爭時期旅居中國大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返臺任職於《國聲報》時,遭逢二二八事件,1949年起歷經5年冤獄。在獄中,潛心研究宗教、命理之學,出獄後以替人看相、算命為生。1964年創立農牧旬刊社,編輯《農牧旬刊》,提供畜牧各類知識,後又與戈福江等人組織「臺灣生養豬協會」及「中華民國養豬協會」。晚年與王昶雄共同發起文藝界聯誼,組織「益壯會」。一生創作不輟,作品散見各報副刊及《農牧旬刊》,除了《臺灣文化展望》外,僅出版回憶錄《我的懺悔錄》及2冊禪學文集《光明禪Ⅰ、Ⅱ》。另有未出版遺稿《現代詩辭典》、《西脇順三郎『詩學』譯介》2本,尚有未結集作品2,000餘篇。 劉捷的文學作品,內容廣泛,類型多樣,有現代詩、評論、小說、命理學、報導文學、禪學等。作品與生命歷程息息相關:早年任職記者以報導、評論文學為主;中年擔任《金融新聞》編輯,寫的是經濟、文化、命相等雜文;在獄中開始習禪,晚年的創作則以禪學為重心,並在《臺灣新聞報》撰寫〈光明禪〉、〈禪語淺釋〉、〈禪眼鏡〉等專欄。 其禪學之作不在說理,而在以禪的觀照角度去看人生百態。劉捷在《光明禪Ⅱ:拈花微笑》書中指出禪與詩有其共通性:「禪理之表現在語文之中,它是不說之說,使用象徵、比喻、反語,看來曖昧、逆理、不可捉摸,但是富有詩意,多含蓄又像一幅畫。」可見在其禪學作品中仍隨處可見文學的踪跡。
撰稿者:李貞蓉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黃武忠。1980。《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時報書系」291。臺北:時報文化。2 *楊錦郁。1990。〈將生命坎坷藝術化〉。《文訊》,53:85-90。3 *劉捷著,林曙光譯。1992。《臺灣文化展望》。「鄉土學叢刊」4。高雄:春暉。4 *劉捷。1998。《我的懺悔錄》。「九歌文庫」517。臺北:九歌。5 李宗慈。2004。〈劉捷:發揚光明思想〉。《文訊》,220:27-28。6 杜文靖。2004。〈文學與禪的交融:悼文學老兵劉捷〉。《文訊》,230:142-144。7 *李貞蓉。2007。〈劉捷及其作品研究〉。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