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灣新文學》

1935年楊逵葉陶夫婦創辦的中、日文並刊的文學雜誌。由賴和楊守愚負責漢文稿件;吳新榮、郭水潭、王登山負責日文詩歌;楊逵、賴明弘、賴慶負責日文一般文類,編輯委員俱是文壇最活躍的作家。在編輯方針上,堅持提倡漢文創作、重視民間文學、發揚鄉土色彩、實踐藝術大眾化,以反映臺灣窮苦大眾的生活現實為依歸,除了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傾向,更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諸如1卷10號推出「漢文創作特輯」,以及積極協助李獻璋編著《臺灣民間文學集》,都可以看出在異族殖民統治下,《臺灣新文學》對於保存民族文化之重視。「漢文創作特輯」被日本官方以「內容不妥當,全體空氣不好」為由禁止發行,不過相較於中文創作日漸萎縮的《臺灣文藝》而言,《臺灣新文學》的反日、反殖民色彩則顯得濃厚許多。
在執筆者方面,雖說與《臺灣文藝》大同小異,不過許多知名作家如賴和、周定山、楊守愚、郭秋生、廖毓文、王詩琅朱點人等,在《臺灣新文學》發刊後都選擇只為《臺灣新文學》執筆,對《臺灣文藝》作出了消極的抵制,由此可見文壇人士對兩份雜誌的評價。《臺灣新文學》特別重視新人作家的拔擢,所舉辦過的最大的一次徵文比賽「懸賞原稿募集」,便將參賽資格限定為新人作家。吳濁流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指出,他從未想過要當個小說家,但因處女作〈水月〉意外被《臺灣新文學》刊出,另一篇小說〈泥沼中的金鯉魚〉也獲得《臺灣新文學》的徵文比賽入選,造成莫大的鼓舞作用。
《臺灣新文學》的創刊,也有一段頗具爭議性的過程。楊逵原本和《臺灣文藝》關係密切,曾任日文編輯,為了藍紅綠的小說〈邁向紳士之道〉刊載問題,與總編輯張星建起了很大的爭執,楊逵主張刊載,張星建極力反對,最後張星建的意見占優勢,卻也引發楊逵對於雜誌路線的不滿。因為,這不僅僅是刊載一篇小說的問題,更是意識型態的衝突,關係到臺灣新文學運動的理想狀態和文藝大眾化路線的見解不同。《臺灣文藝》已有純文藝的傾向,出現了不少風花雪月的遊戲文章,而楊逵堅持用寫實主義來描寫臺灣的歷史與現實,因此難免與雜誌高層張深切、張星建的意見相違,最後導致楊逵離開臺灣文藝聯盟,自行創辦《臺灣新文學》。〈邁向紳士之道〉因此在楊逵的主張下於《臺灣新文學》上刊載,且深獲好評,這也使得文壇人士對於《臺灣文藝》的選稿標準產生質疑,並且更加肯定楊逵的眼光與文學理念。《臺灣文藝》於1936(昭和11年)年8月停刊,《臺灣新文學》則是繼續堅持到1937年6月,此間的差距亦可說是文壇人士的支持與否所致。
1936年12月,「漢文創作特輯」被禁,可以看出日本官方對於言論箝制的加強,1937年4月,日本官方又明令禁止各報刊雜誌的「漢文欄」(中文版面),再加上盧溝橋事變前夕的肅殺氣氛,迫使《臺灣新文學》於6月停刊,共刊行了15期,另有《新文學月報》2期。

撰稿者:趙勳達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葉石濤。1990。〈楊逵的「臺灣新文學」〉。收於《臺灣文學的悲情》。「派色文化」7。高雄:派色文化。葉石濤。1990。〈「臺灣新文學」與楊逵〉。收於《走向臺灣文學》。「自立文庫」2036。臺北:自立晚報。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陳芳明。2000〈臺灣新文學史(5):三○年代的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聯合文學》,184:154-163。趙勳達。2006。《〈臺灣新文學〉1935-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南臺灣文學作家作品集」12。臺南:臺南市圖書館。林梵(林瑞明)。1978。《楊逵畫像》。臺北:筆架山。梁明雄。1996。《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文史哲學集成」355。臺北:文史哲。梁明雄。2002。《張深切與〈臺灣文藝〉研究》。「張深切研究集」1。臺北:文經社。葉石濤。1997。《臺灣文學入門:臺灣文學五十七問》。「文學臺灣叢刊」7。高雄:春暉。趙勳達。2004。〈1937年「漢文欄廢止」與「臺灣新文學」的停刊〉。收於「第十三屆賴和文學研究論文獎」,博士班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