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社會運動家、編輯。本名楊貴,筆名有楊建文、賴健兒、SP、林泗文、伊東亮等。1915年(大正4年)進入公學校就讀,同年噍吧哖事件(西來庵事件)發生,日軍以砲車鎮壓人民的殘暴手段,在內心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1922年考入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臺南一中)後,閱讀《臺灣匪誌》,見書中將噍吧哖(今臺南玉井)起義的烈士稱為匪徒,乃立志以文學糾正被統治者歪曲的歷史。 1924年(大正13年),為追求更多的新知,也為了逃避與童養媳送作堆,輟學遠渡日本內地,1925年進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術科夜間部就讀。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參加工人考察團赴各地實地考察,並因為在半工半讀中時常挨餓,親身體會到都市無產階級的悲慘生活與困境,從此信奉社會主義。1927年(昭和2年)9月放棄學業返臺,加入臺灣農民組合與臺灣文化協會,因參與對抗殖民政府的社會運動,多次被捕入獄。 1934年以〈送報伕〉(日文原題〈新聞配達夫〉)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獎從缺),成為第一位成功進軍日本文壇的臺灣作家。同年底出任《臺灣文藝》日文編輯,1935年因理念相左及選稿意見不合而退出,另創《臺灣新文學》。七七事變爆發後,在日本警察入田春彥資助下,租地開闢「首陽農園」,以花農為業。1941年底復出,1943年間參與「糞現實主義」文學論戰,力抗以文學協力日本侵略戰爭的浪潮。 1945年戰爭結束後,投入臺灣社會與臺灣新文學的重建—領導解放委員會、新生活促進隊、民生會與臺灣革命先烈遺族救援委員會,參與籌組中國國民黨臺中市黨部;創辦《一陽週報》,主編《和平日報》「新文學」欄、《文化交流》、《臺灣力行報》「新文藝」欄、《臺灣文學叢刊》,策劃中日文對照版「中國文藝叢書」,指導「銀鈴會」新生代作家,並積極介入《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的臺灣文學重建論爭。 戰後兩度入獄,第一次是1947年投身二二八事件抗暴行動,4月間與葉陶一同入獄,8月間釋放,隨後退出國民黨;第二次是因起草〈和平宣言〉於1949年4月6日被捕,被判12年,1951年移監火燒島(今綠島)直到刑期屆滿,拘繫期間發表作品於獄中刊物《新生活》壁報與《新生月刊》,並創作劇本供受刑人晚會及街頭表演之用,作品依然洋溢著樂觀昂揚。 1961年出獄,次年於臺中大度山開墾「東海花園」。1970年代鄉土文學尋根熱潮下重返文壇。晚年除了舊作重刊與回憶錄、座談會、演講等口述記錄外,發表的新作多為隨筆雜文。綠島時期小說〈壓不扁的玫瑰花〉(〈春光關不住〉改題),1976年被收錄於國中國文課本,是日治時期臺籍作家作品進入教科書的第一人。1979年8月黨外雜誌《美麗島》創刊,擔任社務委員,以演講、遊行抗議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1982年應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之邀赴美國參加「國際作家工作坊」,順道出席洛杉磯「臺灣文學研究會」的成立大會並致詞。回程重遊日本東京,被日本學界譽為「臺灣文學的瑰寶」。1983年11月獲第六屆「吳三連文學獎」及第一屆「臺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1984年8月獲鹽分地帶文藝營頒發「臺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 楊逵自稱「人道的社會主義者」,畢生追求自由、民主、無歧視、無壓迫的理想世界,由於親身參與社會運動,其創作呈現濃厚的階級意識與批判精神,是臺灣左翼文學陣營重要的普羅文學家。作品類型涵蓋詩歌、小說、戲劇、翻譯、隨筆雜文與評論。重要著作有《三國志物語》、《鵝媽媽出嫁》、《羊頭集》、《壓不扁的玫瑰》、《綠島家書》、《睜眼的瞎子》、《樂天派》等。2001年12月的《楊逵全集》全套出齊。2005年11月臺南縣(註 1)新化鎮(註 2)的楊逵文學紀念館落成啟用,館內收藏楊逵遺物及楊逵手稿。撰稿者:黃惠禎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24日參考資料:1 林安英。1998。〈楊逵戲劇作品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 *林梵。1978。《楊逵畫像》。臺北:筆架山。
3 河原功。2005。〈不見天日十二年的〈送報伕〉:力搏臺灣總督府言論統制之楊逵〉。《臺灣文學學報》,7:129-147。
4 張季琳。2000。〈臺湾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の誕生—楊逵と「大日本帝国」—〉。博士論文,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
5 *陳芳明編。1988。《楊逵的文學生涯》。「新臺灣文庫」7。臺北:前衛。
6 黃惠禎。1994。《楊逵及其作品研究》。「文學叢書」2。臺北:麥田。
7 *黃惠禎。2005。〈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博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8 *楊翠。2005。〈不離島的離島文學:試論楊逵「綠島家書」〉。收於《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臺北:文津。
9 *趙勳達。2006。《〈臺灣新文學〉1935-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南臺灣文學作家作品集」12。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
10 鄧慧恩。2006。〈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碩士論文,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