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吳新榮

詩人、地方文獻專家。字史民,號震瀛,筆名兆行。臺南縣(註 1)將軍鄉(註 2)人。1928年(昭和3年)考入日本東京醫學專門學校。1932年3月畢業後,即入東京五反田醫院服務;9月返回臺灣,與臺南縣(註 1)六甲鄉(註 3)人毛雪芬結婚,並繼承叔父吳丙丁之「佳里醫院」,終生於臺南縣(註 1)佳里鎮(註 4)執醫。
自幼受父親吳萱草喜好結社吟詩的薰陶;商專時期,受林茂生教授思想啟蒙;東京醫專時代起,積極參與臺灣人同鄉會的活動,並開始文藝創作,創刊《蒼海》、《南瀛會誌》、《里門會誌》等同仁雜誌。1929年因參加社會主義運動,受「四‧一六」事件之牽連而被日警拘留29天。
返臺後,為號召青年關心鄉土,1933年創「青風會」。1935年改組成立「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積極推動臺灣文學運動,凝聚「鹽分地帶」文學力量。1941年參與《民俗臺灣》之編輯,為其後半生從事文獻工作之契機。1942年因發表〈亡妻記〉上、下篇,被譽為臺灣版的《浮生六記》,奠定了文壇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熱衷「回歸祖國」,積極投入政治活動,因「二二八事件」父子一度被捕入獄百日。1950年當選臺灣省醫師公會監事。
1952年11月,臺南縣(註 1)文獻委員會成立,受聘為委員兼編纂組組長,1953年3月創刊《南瀛文獻》,自此全心投入文獻工作。1954年因「李鹿案」再度被捕入獄4個月。1960年完成《臺南縣(註 1)志稿》10卷(共13冊),連同至1967年臨終前編竣的《南瀛文獻》第12卷合刊本(共18冊),成為南瀛學之寶庫。
自1933年至1967年的33年間日記(其中1934年未見,1954年未寫),留下兩個時代的真實記錄,文筆生動感人,為臺灣文人最長的日記。著有《金唐殿善行寺沿革誌》、《震瀛隨想錄》、《南鯤鯓廟代天府沿革誌》、《震瀛回憶錄:此時此地》、《震瀛採訪錄》、《吳新榮全集》8卷、《震瀛回憶錄》、《吳新榮選集》3卷、《吳新榮日記全集》11卷。

撰稿者:張良澤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吳新榮。1966。《震瀛隨想錄》。臺南:琑琅山房。
2 吳新榮。1977。《震瀛回憶錄:此時此地》。臺南:琑琅山房。
3 吳新榮。1977。《震瀛採訪錄》。臺南:琑琅山房。
4 *張良澤主編。1981。《吳新榮全集(1-8卷)》。臺北:遠景。
5 *吳新榮。1989。《震瀛回憶錄》。美國:臺灣出版社。
6 呂興昌編。1997。《吳新榮選集(1-3卷)》。「南瀛文化叢書」55-57。臺南:臺南縣文化中心。
7 *張良澤編。2007。《吳新榮日記全集(1-11卷)》。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