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末期「臺灣文藝家協會」以「臺灣文學的向上發展與會員之親睦」為目的所發行的文學雜誌。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報紙漢文欄被禁,加上政治壓迫,致使臺灣新文學創作陷入沉寂。1939年(昭和14年)《臺灣日日新報》「文藝欄」編輯西川滿,夥同詩人北原政吉成立「臺灣詩人協會」,發行《華麗島》詩刊。年輕詩人們與文學愛好者的迴響,促使西川滿於1940年將「臺灣詩人協會」改組為「臺灣文藝家協會」,1940年1月1日發行綜合性雙月刊《文藝臺灣》。1941年2月因為總督府情報局的介入,組成新的「臺灣文藝家協會」(原協會解散);《文藝臺灣》改為「文藝臺灣社」,由西川滿擔任發行人兼主編,以同人誌、月刊形式繼續發行。1943年11月西川滿於第二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上,宣布奉獻《文藝臺灣》以協力戰爭,因此,《文藝臺灣》於1944年1月1日發行第7卷第2號後停刊,併入由「臺灣文學奉公會」發行的機關誌《臺灣文藝》。 《文藝臺灣》創刊之初,執筆的作家除了西川滿、濱田隼雄、新垣宏一、中村哲、島田謹二、中山侑等在臺日人作家之外,也吸引了臺灣人作家,如楊雲萍、張文環、吳新榮、郭水潭、楊熾昌與剛嶄露頭角的龍瑛宗、周金波與陳火泉等人。1941年5月張文環、王井泉、黃得時與中山侑等人退出另組「啟文社」發行《臺灣文學》,與《文藝臺灣》形成對立的局面,共同活化了因戰爭而沉寂的臺灣文壇。刊載於《文藝臺灣》的作品相當多元:新詩、小說、劇本、評論等新文學創作之外,尚有屬於日本傳統文學範疇的短歌、俳句,以及民俗、繪畫、版畫等各型態藝術創作。這些作品多取材於臺灣,具濃厚鄉土味。《文藝臺灣》所呈現的鄉土不是著眼於臺灣人生活嚴酷現實的臺灣,而是生活在臺灣的日本人,一面憧憬著日本內地,一面帶著旅行者眼光,好奇地追尋異國情調的臺灣。因此,《文藝臺灣》所主張的文學,是以評論家島田謹二提倡的:不模仿日本本土文學,充分表現臺灣特殊性,樹立臺灣獨自的文學以做為日本文學之一翼的「外地文學」。 綜觀《文藝臺灣》充分反映其靈魂人物西川滿從異國情調中追求幻想之美的文學風格。惟誕生於戰爭期間的刊物,無法脫出所背負的歷史命運。從1941年6月刊登「戰爭詩特輯」後,開始朝向擁護國策,協力戰爭,往「決戰文學」、「皇民文學」的方向傾斜。
撰稿者:黃琪椿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井手勇。2001。《決戰時期臺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南臺灣文學作家作品集」7。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