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小說家、書籍裝幀家。1910年(明治43年)隨父親西川純來臺,家族經營礦業,其父並擔任過2屆臺北市議員。西川家住在臺北大稻埕附近,西川滿小學就讀過臺北第四尋常高等小學校,1920年(大正9年)就讀臺北第一中學(今建國中學),1925-1926年(大正14-15年)報考臺北高校(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失敗,1927年(昭和2年)3月至1933年4月,返回日本就讀早稻田第二高等學院及早稻田大學法文系,畢業後又來臺居住,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年4月11日,遭強制遣返日本。 西川滿童年時代,即展現對文學強烈興趣及特殊而遠大的抱負,進入中學,即積極向各報刊雜誌投稿,並以石版印刷方式創刊《杜詩人》雜誌,用手工製作,出版《愛之幻影》、《象牙船》等詩集,文學之外,展現書籍裝幀家的雛型。在自撰的〈年譜〉中說:「不管任何時候、任何狀況下,對我而言書本的裝幀材料都比書的內容來得重要。」戰前,西川滿在臺灣親手裝訂、出版的個人限量版著作有20多種,一生裝幀的書籍,則有300多冊。1933年西川滿回到臺灣,短期同時出任《臺灣日日新報》文藝欄及「臺灣愛書會」會報《愛書》的編輯。媽祖是他個人重要的信仰,1934年,創設媽祖書房,發行《媽祖》雜誌。戰後在東京組織了「日本天后會」,擔任總裁。1939年創立研究民俗的《臺灣風土記》及「臺灣詩人協會」,發行《華麗島》詩誌。1940年改臺灣詩人協會為臺灣文藝家協會,發行《文藝臺灣》,成為戰爭時期最重要的刊物之一。 西川滿一生出版50多種單行本,編輯的雜誌更是近百冊,作品數量、題材都非常豐富多樣,包括了小說、詩、童話、民俗等多樣著述。無論在臺期間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回到日本之後,都有大量以臺灣為題材的創作出現。其小說題材更是廣泛地包括臺灣歷史、風土民俗、現實生活,拋開個人唯美、抒情的文學特質,呈現豐富的臺灣歷史、精彩的臺灣生活,《赤嵌記》的〈赤嵌記〉、〈雲林記〉、〈元宵記〉、〈朱氏記〉、〈稻江記〉、〈採硫記〉、《鄭成功》、《梨花夫人》、《臺灣縱貫鐵道》都是在臺期間重要小說作品。另有詩集《媽祖祭》、《美麗島頌歌》、《採蓮花歌》等。龍瑛宗說西川滿「和芥川龍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等人一樣,都不是日本文學的主流派作家。看不到形成日本文學主流的,灰暗而樸素的日本式寫實主義,他的文學充滿著南方的光輝與幻想。」
撰稿者:彭瑞金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龍瑛宗。1940。〈文藝評論〉。《文藝臺灣》,1(6):491-495。2 *陳明臺。2004。〈西川滿文學研究:以其臺灣題材為中心〉。收於《強韌的精神》。「臺灣文學研究論集」2。高雄:春暉。3 *中島利郎。1994。〈「西川滿」備忘錄:西川滿研究之現狀〉。收於《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黃英哲編,涂翠花譯。臺北:前衛。4 *西川滿著,葉石濤譯。1997。《西川滿小說集1》。「文學臺灣叢刊」3。高雄:春暉。5 *西川滿著,陳千武譯。1997。《西川滿小說集2》。「文學臺灣叢刊」3。高雄:春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