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灣文學》

1941年(昭和16年)5月,張文環主導創辦的文學雜誌。當臺灣重要的文學刊物《臺灣文藝》(1936年9月)與《臺灣新文學》(1937年6月)相繼停刊後,整個文壇呈現死寂停滯的狀態,直到1941年《臺灣文學》創刊,臺灣新文學的命脈才得以延續下去。《臺灣文學》與《文藝臺灣》是戰爭期(1937-1945年)2份最具代表性的刊物;前者成員以臺灣作家居多,後者創刊於1940年1月,由日籍作家西川滿所領導,成員多為日籍作家。
張文環等臺灣作家,原為《文藝臺灣》成員,《文藝臺灣》的日籍作家與臺灣作家之所以可以合作,是基於「振興地方文化」之國策而結合,不過兩者的思考卻是南轅北轍。日籍作家將地方文化視為豐富日本帝國文化的一角,樂於挖掘臺灣的文化之美,卻與人民的現實生活全然脫節。臺灣作家則是藉由「振興地方文化」的國策,延續了臺灣新文學的批判傳統與寫實主義精神。因此,兩者的文學路線發生了衝突。1941年2月,《文藝臺灣》配合戰爭時期的新體制而改組,雜誌也愈發具有浪漫主義的耽美傾向,使得張文環等人心生不滿,遂離開了《文藝臺灣》,於同年5月組成啟文社,並發行《臺灣文學》,戰爭期間的兩條文學路線,至此宣告成形。
張文環退出《文藝臺灣》者,另有黃得時、王井泉、陳逸松、林博秋、簡國賢呂泉生與若干日籍作家。除了文藝美學的認定差異之外,國族認同也是雙方產生歧見的原因。島田謹二在《文藝臺灣》提出了「外地文學」一詞,將臺灣文學視為外地文學,不過這樣的外地文學卻是不包含臺灣作家的,此舉不但可以看出日籍作家的傲慢,更可以看出他們急欲將臺灣文學整併進帝國版圖的意圖。這種臺灣文學史觀,與《臺灣文學》上由黃得時所提出的臺灣文學史論述大相逕庭。黃得時認為,臺灣文學的傳統始於明鄭、歷經清朝,而後達於日治時期,充分展現出臺灣文學與文化的自主性。
這兩種不同的文學觀與歷史觀,始終是這兩個文學陣營之間的衝突點,最明顯的例子便是1943年5月所展開的「糞寫實主義」論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進行更嚴厲的思想控制。於是,《文藝臺灣》一改之前的風格,極力將文學做為協力國策、謳歌聖戰的文宣工具,以展現作家對於帝國的忠誠。《臺灣文學》則表現出虛與委蛇的態度,盡量在不違背國策的基礎上保有自我的思想空間。這兩種面對國策的態度,導致了1943年5月所引發的糞寫實主義論戰。西川滿陣營(《文藝臺灣》)一方面以「糞寫實主義」攻擊描寫臺灣人民生活黑暗面的臺灣作家,另一方面又以「非皇民」攻擊臺灣作家的作品缺乏「文學報國」的皇民意識,文藝美學與國族認同的兩點歧見,都在糞寫實主義論戰中爆發。《臺灣文學》方面不得不作出回應,由張文環吳新榮楊逵等人相繼反駁、西川滿等人的攻擊,才使得事端並未擴大。及至1944年1月後,《文藝臺灣》與《臺灣文學》於5月整併為《臺灣文藝》,由「臺灣文學奉公會」所刊行,可謂全然的政治文宣品了。綜觀《臺灣文學》2年半的壽命中,共刊行11期,是臺灣作家在戰爭期間最重要的據點。

撰稿者:趙勳達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王昭文。1991。〈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臺灣文學」及「民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碩士論文,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2 *柳書琴。1994。〈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3 *柳書琴。2001。〈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以「福爾摩沙」系統作家為中心〉。博士論文,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 *陳芳明。2000。〈臺灣新文學史(7):皇民化運動下的四○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6(7):156-165。
5 *陳芳明。2000。〈臺灣新文學史(8):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聯合文學》,16(11):120-134。
6 葉石濤。1990。〈「文藝臺灣」與「臺灣文學」〉。《臺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
7 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8 葉石濤。1997。《臺灣文學入門》。文學臺灣叢刊」7。高雄:春暉。
9 垂水千惠。2002。〈「糞realism」論爭之背景:與「人民文庫」批判之關係為中心〉。收於《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炯明編。高雄:春暉。
10 橋本恭子。2003。〈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碩士論文,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1 趙勳達。2005。〈大東亞戰爭陰影下的「糞寫實主義」論爭:以西川滿與楊逵為中心〉。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靜宜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