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張文環

小說家。出生於嘉義梅山,梅仔坑公學校畢業後赴日,先至岡山縣,於1931年進入東洋大學專門部倫理學東洋文學科就讀,專門部相當於大學先修班,但未見其結業或畢業資料。1930年代初期,逢日本共產主義運動藉文藝活動方式增加社會能見度,而臺灣民族社會運動團體「東京臺灣青年會」左傾後謀求新方向與人力,於是在原臺灣青年會會員林兌與左翼文藝青年吳坤煌、王白淵等人的奔走下成立了「東京臺灣文化同好會」(東京臺灣文化サークル),乃隸屬於日本「普羅列塔利亞文化聯盟」的非法組織,張文環則名列東洋大學「學校班責任者」之一。1932年9月組織遭到檢舉而瓦解,張文環與吳坤煌等人亦遭到逮捕。獲釋後,與吳坤煌另組一文藝性社團「臺灣藝術研究會」,並於1933年創刊機關誌《福爾摩沙》(フォルモサ),為臺灣新文學史上第一份以文藝為重心的日文雜誌,張文環於其中發表處女作〈落蕾〉。1934年「臺灣文藝聯盟」成立於臺中,「臺灣藝術研究會」在發行第三期《福爾摩沙》後,成為「臺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1935年1月,以小說〈父親的容顏〉(〈父の顏〉)入選《中央公論》小說徵文選外佳作。1936年9月再度被捕,1937年年初獲釋。
1938年偕日籍妻子定兼波子返臺,定居臺北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一帶),此期間翻譯徐坤泉的通俗小說《可愛的仇人》為日文,並於《風月報》日文欄擔任主筆。長篇小說〈山茶花〉於1940年《臺灣新民報》連載,開啟1940年代張文環創作高峰。1941年偕同黃得時等人組織「啟文社」,發行《臺灣文學》,陸續於其上發表〈藝妲之家〉、〈夜猿〉等作品,與西川滿《文藝臺灣》成為支撐1940年代臺灣文壇的兩大重要文藝雜誌,1942年11月赴東京參加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者會議。1943年6月,日本文學報國會臺灣支部成立,11月張文環參加在臺北舉辦的「臺灣決戰文學會議」,12月,《臺灣文學》被迫停刊,1944年5月與《文藝臺灣》合併為《臺灣文藝》,由臺灣文學奉公會所主導。《臺灣文學》停刊後生活陷入困境,張文環遂移居臺中霧峰,獲林獻堂推薦擔任臺中州霧峰街役場(今臺中縣(註 1)霧峰鄉(註 2)公所)主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選臺中縣(註 1)第一屆參議員,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入山中避難,後來任職於彰化銀行日月潭觀光大飯店。停筆30餘年後,於1975年在東京出版日文小說《地に這うもの》,1976年由廖清秀中譯為《滾地郎》於臺北出版。1978年2月,因心臟病發辭世。
張文環擅長描寫臺灣傳統社會生活,作品如〈藝旦之家〉、〈閹雞〉,以及刻劃農民、孩童心理樣貌如〈辣韮罐〉、〈夜猿〉;另有以留日知識分子為主角的作品,如〈父親的要求〉、〈山茶花〉等,描寫臺灣知識分子在現代化與傳統之間的徬徨矛盾;為日治時期重要的文藝活動者之一。

撰稿者:張文薰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王詩琅譯。1995。《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據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卷編譯)。
2 柳書琴。2001。〈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博士論文,清華大學研中國文學研究所。
3 下村作次郎。2005。〈臺灣近代文学の諸相:1920年から1949年〉。博士論文,日本關西大學。
4 野間信幸。1993。〈「フオルモサ」創刊までの張文環〉。收於《東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紀要》。中國哲學文學科編。東京:東洋大學文學部。
5 張文薰。2006。〈1930年代臺灣文藝界發言權的爭奪:「福爾摩沙」再定位〉。《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10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