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巫永福

詩人、小說家。號永州,筆名田子浩、EF生(E是永,F是福)。1935年(昭和10年)日本明治大學文藝科畢業,受業於山本有三、橫光利一、小林秀雄等人。1933年參加由蘇維熊、張文環等人成立的「臺灣藝術研究會」,創辦《福爾摩沙》。1935年自日返臺,擔任臺灣新聞社記者,1941年參加張文環等創刊之《臺灣文學》,並於同年加入《民俗臺灣》為同仁。先後任職於大東信託囑託(後更名為臺灣信託)、中國化學製藥及新光產物保險。曾獲「亞洲詩人貢獻獎」、「臺灣文學牛津獎」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語言隔閡,創作中斷20年,1966年再度出發,該年3月參加東京淺田雅一主導的月刊雜誌《からたち》,1967年擔任該誌臺北支部長,並加入「笠詩社」。1968年與吳建堂創辦「臺北歌壇」,也開始創作新詩。1970年主編臺北短歌會第一集及臺北俳句會第一集。1971年參加東京中阿幹子、山英子的短歌誌《ぉだまき》、東京東旱苗主編俳句誌《七彩》為同仁。1975年臺北俳句集、臺北短歌集陸續出版。1977年,接任《臺灣文藝》發行人。1978年設立「巫永福評論獎」。1993年9月為永續巫永福評論獎等文化活動,成立「財團法人巫永福文化基金會」。1995年後分為三大獎:「巫永福評論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及「巫永福文化評論獎」,獎掖諸多研究者與創作者。
戰前作品以小說創作為主,其〈首與體〉、〈山茶花〉描述知識分子認同的矛盾,被譽為頹廢文學的起源。小說中對於父子關係、人性的光明與黑暗面也有所敘述,篇數雖然不多,但創作視角別具特色;詩作部分以〈祖國〉、〈遺忘語言的鳥〉等批判意味強烈的詩較為人稱道。
巫永福曾經發表過的刊物,戰前有《福爾摩沙》《臺灣文藝》《臺灣文學》等,戰後作品則多發表於《笠》詩刊,由「笠」詩社結集出版,並於1996年出版《巫永福全集》,2000年再出版3冊補編,2005年另出版《巫永福小說集》。
巫氏曾自言自己的作品深受日本新感覺派影響,由於語言受限,1945年之後創作多以新詩、評論為主。戰前的詩作呈現藝術性高於主題性;戰後則是主題性高於藝術性。從大量詩作對現實的批判及事件的忠實記錄,可以看出巫氏從新感覺派到寫實主義間的轉變,是日治以來重要的作家。

撰稿者:許惠玟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淡水工商管理學院臺灣文學系編。1997。《福爾摩莎的桂冠‧巫永福文學會議:資料彙集》。臺北:淡水工商管理學院臺灣文學系。
2 張恆豪。1997。〈觸探臺灣人文的深層記憶:「巫永福全集」出版的寓義與闕失〉。收於《福爾摩莎的桂冠:巫永福文學會議資料彙集》。淡水工商管理學院臺灣文學系編。臺北:淡水工商管理學院臺灣文學系。
3 陳芳明。1997。〈史芬克司的殖民地文學:「福爾摩沙」時期的巫永福〉。收於《福爾摩莎的桂冠:巫永福文學會議資料彙集》。淡水工商管理學院臺灣文學系編。臺北:淡水工商管理學院臺灣文學系。
4 許惠玟。1998。〈巫永福生平及其新詩研究〉。碩士論文,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 許惠玟。2002。〈巫永福戰前小說分析〉。《中國文化月刊》,263:92-111。
6 趙天儀。2006。〈從自我的覺醒傾聽解凍的聲音:巫永福詩作解析〉。《臺灣現代詩》,5:84-90。